未来增产潜力将靠分子育种

13.10.2014  13:16

      从2000年第一期目标的亩产700公斤、2004年第二期的亩产800公斤、2011年第三期亩产926.6公斤,到2014年的亩产1026.70公斤,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在14年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四连跳”。实际上,这些成绩绝不是只存在于实验室里的数据,科研成果转换成生产力,也不是数字变化这般简单。

 

  “第四期目标的实现,意味着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又提升了一个档次。可以肯定的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整个商业化育种水平会紧跟其后。”本次测产验收的专家组组长、中国水稻所所长程式华表示,这些科研成果将为我国储备更加强大的育种技术和品种。

 

  记者了解到,第四期攻关立项之时,就是从全国各地科研院所和企业选送的品种中确立了一批“主力队员”,“y两优900”只是其中笑到最后的佼佼者。

 

  程式华认为,试验田的首要作用在于将品种的潜能发挥到极致,下一步才是推广和应用。“在推广过程中,我们要做的是简化种植技术,确立一套适合大田栽培的方法,对农民进行培训。”程式华说。

 

  湖南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健认为,要在大面积商业化生产上实现超级稻的产量潜力,必须为不同地域培育适应其条件的品种,而不是培育大品种。此外,产品服务很重要。在销售种子给农民后,种业企业更要提高服务意识,为农民提供有效的全程技术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超级杂交稻未来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实际推广的效果。二是育种技术的发展。

 

  对于超级杂交稻未来的增产潜力,邓启云认为,如果仍然采用目前传统的育种手段,能够达到1200公斤左右。“就目前来说,如果再往上,传统育种手段就只剩理论可能,技术和材料都会变得非常有限,需要探索其他途径。”“y两优900”品种选育人、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专家邓启云说。

 

  邓启云认为,分子育种将成为下一个有效的工具,它可以更加精确地培育在产量和其他重要性状上我们所需要的超级稻。国外种业巨头在玉米等多种作物中10多年的育种实践充分证明了分子育种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声音

 

  袁隆平:禾下乘凉梦 会由年轻人继续

 

  84岁高龄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0日接受记者专访说:“我一直有一个‘禾下乘凉梦’,可这个梦实现起来不容易啊。要让人能乘凉,稻子就必须长到比人还高。亩产至少要达到1500公斤以上。我们下一步是开展第五期攻关,我的计划是暂时先到这里,以后主要还是靠年轻人来搞,‘禾下乘凉梦’会由他们继续。”

 

  名词

 

  杂交稻≠转基因稻

 

  在广义上来说,杂交和转基因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同样在后代引入了新的dna和所需的农艺性状。但二者相比较,具有以下明显区别:一是杂交育种技术一般只能在同一物种内实现基因转移,而转基因技术可以将基因在不同生物间转移。二是杂交的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不可能准确地操作和选择具体基因,所以要大批量地在田间筛选新的后代带有新的dna和所需的农艺性状,而转基因技术可以更精确、更容易控制、更高效地引入所需的农艺性状。三是目前的杂交技术尽管也有人为因素在内,但总体上还是依靠生物界的自然杂交。而转基因技术的人工操作就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