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腾冲挖地道,截获情报炸日军

25.08.2015  08:29

  


在长沙县干杉镇盛金云老人的家中,盛老拿出自己写的回忆录,向记者讲述远征军抗日的峥嵘岁月。 林畅 摄

              星沙时报/星沙新闻网8月25日讯

 

  70年前,滇西战场烽烟四起;70年后,远征军老兵盛金云老人对抗日往事记忆犹新。今年92岁高龄的盛金云眼不花、耳不聋、背不驼,身体硬朗,举手投足仍见军人风范。在盛金云的心里,那一段艰辛的抗战记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去。

   离家千余公里 进入远征军当警卫

  盛金云,1923年出生于长沙县干杉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42年5月,盛金云被抽中入伍,一家人愁云惨淡。

  “那时候乡里流传着‘十人征战几人回’,家里人都舍不得我去当兵。”盛金云说,6月即将入伍时,表哥黄澹陶从黄埔军校毕业回家省亲,听到他被抽中时,就向父母提出带他一起去云南远征军报到。想着可以有个照应,父母也放下心来。

  从湖南长沙到云南蒙自,盛金云与表哥坐火车、乘汽车、搭便车、步行,辗转千余里,走走停停花了20天。盛金云到达驻滇南蒙自县芷村的中国远征军50师报到后,成为一名新兵。盛金云回忆说,50师师长潘裕昆是湖南浏阳人,他见小老乡聪明活泼,便让盛金云当他的警卫。经过严格的干训团军士训练后,盛金云被任命为警卫连事务长。

   侦察敌情被炸伤 挖地道截获情报

  1944年春,50师奉命赶赴印度;5月,在印缅边境的50师等远征军由缅甸向国内方向进攻日军后路。

  一天,盛金云跟随长官到怒江边原始森林旁侦察地形与敌情,长官头戴草帽,脚穿草鞋,身着便衣,手拿特制的钓鱼竿装成渔夫模样,士兵们则头顶树枝树叶伪装。即使如此,他们还是被日军发现,一颗炮弹袭来炸断了几棵大树,盛金云头部也被流弹击中受伤。

  “现在我的头上还有一个疤痕。”提起这个伤疤,盛金云的话语中流露出些许感伤,但更多的是参与抗日的自豪。

  盛金云记忆最深刻的是腾冲战役。他回忆说,当时中国远征军渡江攻打驻守高黎贡山等地的日军。日军修筑了坚固的碉堡、散兵坑等,地势居高临下,易守难攻。渡江时用橡皮船、竹筏甚至游泳的方式渡江,伤亡惨重。后来从美军处调来一批适应丛林作战的火焰喷射器,将日军逼出了丛林。几天后,中国军队把日军赶到了腾冲。“那个时候早晚温差有十几度,我们只有单衣,军需补给也因空投难以找到目标导致不足,十分艰难。”

  攻打腾冲时,为给收复城池创造条件,盛金云和战友们把地道挖到了城边。一天晚上,从城墙里爬过来一个姓白的华籍日本翻译官向中国远征军投降,他们从翻译官处获悉,次日午时,日军军官将在东门拐角楼开会。此情报当晚立即被上报到中国军队指挥部,次日午时,中国军队调来的几十架战斗机和重型轰炸机,把拐角楼炸成火海、夷为瓦砾。

   忆往昔峥嵘岁月 耄耋之年写回忆

  1950年4月,盛金云回到老家干杉镇。回乡后,盛金云多年在基层担任干部,在当地很有威信。

  记者采访当天,盛金云拿出7本回忆录。这些回忆录共计85万余字,记录了他的过往点滴。“这是我2013年开始写的,得空的时候就写一些,现在也会翻阅补充一些内容。”

  苍劲有力的笔划彰显了九旬老人的精神矍铄,回忆起当时的战况,盛老思路还很清晰。

  最让老人记挂的是曾经的战友。2013年,盛金云在女儿的陪同下,回到了云南实地感受往昔峥嵘岁月,还前往云南龙陵县付家老宅,为半个世纪前并肩抗日的战友付心德上了炷香。这个月初,盛老还委托外孙万治兵与“重走滇缅公路”团队一起,将他亲手写的一封信送到他在缅甸的战友蔡振基老人手中,两老重新取得联系。

  如今,盛老与家人生活在一起,晚年幸福安乐,每天下午还要走到一公里外和老人们一起打麻将,心血来潮时也会作词写字,生活很是惬意。

[编辑:王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