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公布打假成果 今后网购或可先看看假货地图

25.12.2014  11:05

  制图/王斌

  记者 周游

  网购到假货,这是不少市民有过的经历。就在今年“双十一”期间,国家工商总局质量抽检发现,涉嫌假冒商品占网购商品总数的3.86%。23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布了阿里网络交易平台的打假成果,公开阿里的大数据打假模式,并发布线上线下联动打假的未来趋势。这是阿里巴巴成立15年来,首次向社会全方位披露其打假工作机制和模式。阿里巴巴首席风险官邵晓锋公布,从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1月30日,阿里在消费者权益保障及打假方面的投入超10亿元。据悉,阿里未来将定期公布基于淘宝打假数据得出的“全国线下假货分布及流通地图”,遏止嚣张的售假行为蔓延。

  市民谈感受

  网购虽省时省力,假货却伤财伤心

  购买过假货的市民,也许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发现网购商品有异常找卖家沟通时,网店客服要么置之不理,要么退货了事,也可能会协商返现。因为卖家和买家通常不在一个城市,工商等部门也无法有效处理,使得不少买家只能吃哑巴亏。不少市民表示,随着网购商品越来越多,分辨假货也越来越困难。

  长沙市民张曦告诉记者,不久前她在一家代购网店发现一款品牌面膜有折扣,比专柜价便宜了数十元。客服信誓旦旦地向她保证是真货,可张曦才用一次脸上就长了疹子,吓得赶紧停用。当她再去找客服咨询,对方却不回应了。“有的店家根本是知假售假。本来网购是为了省时省力,现在不单要花时间去比价格,还要左右思量分辨真假,有时依然逃脱不了买到假货的命运。

  “网购考验的不仅是眼力、判断力,更考验大家对假货和不诚信的容忍度有多大。”市民罗啸去年底在淘宝网上购买了一双品牌运动鞋。这双店面标价699元的运动鞋在网店售价仅269元,店主称商品是断码特价,保证是正品。谁知买回穿了不到3个月这双鞋就脱胶了,当罗啸再去找店家时才发现,这家淘宝店面竟然消失了。

  大数据分析

  洞悉假货动向,联动部门打假

  “2014年前三季度,阿里配合品牌权利人共处理600万条侵权商品链接。”邵晓锋说,“同时,阿里巴巴下架问题商品9000多万件,处罚会员131万名。

  如何从海量的商品和店家中揪出假货和售假者,一直考验着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安全部总监倪良介绍,以前,排查假货信息是靠搜索关键词来确定的,这么做工程量大、准确率低。目前,阿里巴巴已经建立起一套利用大数据打假的模式。简言之,通过智能图像识别、数据抓取与交叉分析、智能追踪、大数据建模系统等技术,将假货从10亿量级的在线商品中“捞取”出来。

  “大数据打假系统是不断进化的,随着数据的丰富变得越来越聪明。”倪良表示,发退货、登录IP、商品文字、图片描述,交易,消费者评价、维权,权利人投诉,甚至是社交媒体数据等16个维度和特征的数据在被提取和交叉分析后,从中剥离出涉假信息……当一切都被记录和对比分析时,售假者的行为就会被追踪,从而变得无处可藏。

  阿里巴巴集团目前投入消费者权益保障及打假方面的员工超过2000人,其中有被内部戏称为“神盾局”的知识产权保护专业团队。明年,集团还将追加200人进入打假团队,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来有效精准打假。此外,阿里巴巴还招募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行业的5400多名志愿者,负责配合进行日常线上巡查和抽检等。“今年前11个月,阿里巴巴针对消费者投诉、时令商品、政府公示等重点问题,通过‘神秘买家’共开展购买鉴定62783批次,涉及食品、保健品、服装、鞋类、小家电等28个行业。”邵晓锋表示。

  大数据分析、账户管理、购买抽检是定位假货的线上手段,阿里巴巴打假模式的最后一环是联动包括品牌权利人、政府部门在内的电商生态参与者实现线下打击。根据《2014淘宝联动警方打假报告》的数据显示,截止到12月12日,今年阿里巴巴联动各地公安机关,破获18个制假售假集群,端掉200多个窝点,抓获犯罪嫌疑人近400人。

  打击售假者

  开店实人认证,打通账号体系

  网络DNA认证体系、神秘购买抽检机制等一系列的动静态管理保障体系,是阿里巴巴防控假货的第二道闸门。

  “今天最大的挑战,不只是在网上发现和曝光假货,而是怎么锁定假货背后的人,否则你今天把他的淘宝店关了,明天他换个马甲又冒出来了。”倪良说。

  基于此,淘宝网针对卖家的实名审核越来越严格,正在从“实名认证”向“实人认证”迈进。长沙一名资深淘宝卖家表示,以前淘宝开店只核查身份证号码,后来要本人拿着身份证拍照,但还是有人通过买卖身份证号和假照片蒙混过关。2014年,淘宝的实名认证又升级了,根据用户不同情况,额外要求根据指定手势拍照、手持当地报纸拍照,甚至通过电话进行核实等。其中指定手势库有数十种随机手势,不定期地进行手势更新,最大限度避免造假者钻漏洞。

  倪良介绍,淘宝的开店实名制目前有18道审核程序,未来还将逐渐开发人脸和声纹特征数据库。“通过认证环节的照片,可以进行人脸识别;声纹识别更狠,你打个电话来,我就知道你是不是当初开店的那个人。

  此外,阿里巴巴正在逐步打通淘宝、天猫、阿里巴巴等平台上的账号系统,建立卖家的售假信用体系数据库,当卖家历史记录达到危险值后,就会推送给客服做为处罚的判断依据。

  专家观点

  用大数据打假,还得纳入征信体系

  “最核心的就是把打假纳入征信。”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汤珂表示,“打假”和“征信”在互联网经济平台上是同一个问题,应一起考虑。卖假货就要给商人的商业信用打折,打负分。因而,给每个商户的征信中应包括“假货”这一项。一旦“卖假货”被纳入征信,卖一次假货的记录会跟一辈子,商人就会更诚实。当然,对于卖假货的惩罚措施也要建立起来,这应服从全社会的统一法律和制度。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为监管部门打击网络售假提供了技术条件。管理部门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完善电子商务跨部门协调机制,进一步探索建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特点与规律的行政管理体制与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责权,避免多头管理、重复管理和不协调、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行政行为,建立售卖假货者与征信系统的连接,完善监管模式、创新打假手段、提高打假效率,在全国范围内、在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对假货保持高压态势,为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记者手记

  诚信是商家永恒的立身之本

  在这个习惯网购的时代,没有遭遇过假货的人恐怕没有几个。网购在给我们带来便捷和低价的同时,也带来了买到假货的烦恼。

  由于网购没有面对面的商品辨识过程,让假货更容易被销售。此外,规模不一、分散的销售主体也使得监管存在盲区和难点。对于互联网商家来说,售假的低成本、高利润都是巨大的诱惑,更何况没有严格的追责和惩罚,许多售假商家“捞一笔”后换个身份又可东山再起。这些,都使得假货难以根绝。

  假货给消费者带来的并不只是金钱损失,更在渐渐消磨消费者对于网购这种消费方式的信任和耐心。当消费者不再信任网购,带来的将是整个行业的损失。线上和线下只是途径与方式不同,本质上仍是商品买卖交易,诚信是商家永恒的安身立命之本。和实体商店一样,只有卖正品、保证商品质量的网店,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此次阿里巴巴联动各方向假货宣战,不但给消费者一剂强心针,也是对那些诚信经营商家权益的保护。同时,这种对各个平台、商家、权利人开放的打假模式,也将联动各方共同发力,让假货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