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公布地质遗迹调查成果 成为全国率先完成地质遗迹调查省份
4月21日,省国土资源厅召开全省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成果汇报会,公布了调查成果,并为调查成果举行了交接仪式。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尹学朗出席会议并讲话,嘱咐地质遗迹所在的各市州国土资源局要好好保护和有序开发利用。
据悉,全省地质遗迹资源调查历时两年整,是全国第一个完成地质遗迹调查的省份,此次调查取得了系列成果,摸清了家底,为政府管理决策部门提供了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的本底资料,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1:会议现场)
郴州、湘西、怀化地质遗迹占全省三成
项目查明了湖南省地质遗迹产出分布现状和规律,编制了《湖南省地质遗迹分布图(1:50万)》,在此基础上,首次进行了湖南省地质遗迹区划,编制了《湖南省地质遗迹区划图(1:50万)》。
湖南省划分为武陵山区、雪峰山区、南岭山区、罗霄山区、湘中丘陵区及洞庭湖平原区6个特色明显的地质遗迹分布大区。
从地形地貌分析,80%以上的重要地质遗迹点主要集中在山地区,其余分布在丘陵、平原区。从数据可知,重要地质遗迹最多的3个市州为郴州市、湘西自治州和怀化市,占全省重要地质遗迹的35%。
最具代表性地质遗迹首次公布
项目还指出了湖南最具代表性的地质遗迹,这些遗迹有地层岩石剖面3处、化石产地3处、岩矿石产地3处、岩石地貌6处、瀑布3处、温泉2处、矿泉3处。
其中寒武系排碧阶“金钉子”剖面、寒武系古丈阶“金钉子”剖面、益阳玄武 质科马提岩剖面、桑植芙蓉桥三叠纪芙蓉龙化石产地、桃源木塘涴白垩纪恐龙蛋化石产地、世界闻名的郴州柿竹园多金属矿产地等都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地质遗迹。
“首次”编制名录 建设完整数据库
湖南地质遗迹调查项目于2011年7月启动,2013年9月顺利完成。省厅组织了国内知名专家对该项目成果进行了评审,被评为优秀成果。
项目首次对湖南省地质遗迹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路线50000公里,共调查全省地质遗迹千余处,通过筛选,共获取有价值的地质遗迹951处,它们分布在全省122个县(市、区),通过调查摸清了我省地质遗迹家底,查明了全省地质遗迹的基本特征、分布规律及保存现状。
项目首次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本次调查的951处地质遗迹分别进行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湖南省地质遗迹评价分级论证报告》,通过横向、纵向及省内外、国内外对比,全省共筛选出省级及以上重要地质遗迹518处。其中世界级10处、国家级169处、省级339处。
项目在全省地质遗迹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编制了湖南省地质遗迹保护名录。
湖南将加强地质遗迹保护
尹学朗说,地质遗迹具有科普教育、促进发展、陶冶身心和美化地球的价值。 我省一直把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当做重要工作来抓,共设立了28家地质公园,其中世界级1家,国家级12家,省级15家。他指出,未来湖南在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管理要编规划、顺体制、抓建设、严保护、定制度、广宣传,让湖南地质遗迹保护和利用工作再上台阶。
(图2:尹学朗副厅长讲话)
他强调,地质遗迹不可再生,必须坚持保护与利用保护优先的原则。没有列入规划的,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不能开发利用;已经建立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保护区各核心地质遗迹,必须根据地质遗迹特点,落实好严格、系统的保护措施。
此次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成果汇报会是省厅第46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系列活动的内容之一。(刘泉子/文 萧欣/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