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里不忘初心 德国人长沙开店聘聋哑员工

23.11.2015  15:13

11月21日,长沙湘春巷8号吧赫西点,德国人吴正荣(右)和聋哑人员工一起做面包。 图/潇湘晨报记者辜鹏博

  红网长沙11月22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陈诗娴)“老板,我回去了。”虽然咬字有些困难,但聋哑人潘智的发音很标准。11月21日下午二时许,湘春巷8号,吧赫西点的面包师傅潘智要下班了,他朝老板、德国人吴正荣(中文名)打了个招呼,挥挥手。

  “好的,再见。”正在招呼顾客的吴正荣回过头,拍了拍潘智的肩。

  四年前,吴正荣和妻子开了这家面包店,为聋哑人士提供工作岗位。而开店的初衷,却是源于13年前,他参加的一个帮扶聋哑人的慈善项目,“我想为聋哑人真正地做点事。”吴正荣说。

   从德国请师傅做培训

  2002年,还在德国工作的吴正荣,看到了一则关于中国聋哑残障人士的报道,“很震撼,希望能为他们做点什么。”之后,还是那一年,吴正荣和妻子报名参加了德国“环球救助协会”的一个慈善项目,来到了长沙,帮助3到6岁聋哑幼儿做语言康复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吴正荣发现,不少聋哑儿童长大之后,因为沟通存在障碍,就业困难。吴正荣与妻子合计,开了这家吧赫西点,为聋哑人士提供就业岗位。

  “其实,聋哑人的手工能力很强,触觉也很敏锐,这对于做食品来说,是优势。”吴正荣的店里,一共有10个员工,其中就聘请了6位聋哑人士做糕点烘焙。

  “其实,开店之前,我是个‘门外汉’。”吴正荣笑着说,做了这个开店的决定后,找铺面、寻址、选材、招人,其间也碰到过困难,但吴正荣和妻子都一一克服,而在最重要的糕点师选择上,吴正荣却犯了难,店铺小一般的糕点师不会来,自己也不专业,怎么办?最后,吴正荣通过了德国的一家慈善机构,找到一位有20多年从业经验的糕点师傅Elke,亲自从德国过来培训上课。直到去年,Elke才回国。

   员工感觉有成就感

  “这里的面包是长沙正宗的欧式面包,原材料特别好,用老酵母发面,没有添加剂。所以我愿意从老远的地方来买面包。”前来购买面包的李先生说,自己在附近工作,经常过来买些面包。

  “一周工作六天,主要是上午做面包和糕点。”通过手势,聋哑人春燕告诉记者,自己曾经是一名服务员,但因为交流障碍,春燕很怕与人交流。“但吴老板很会跟我们沟通,做好了还会夸我们,很有成就感。”她朝着吴正荣竖起大拇指。

  和汤春燕一样,聋哑人张明也算是店里的老员工了,来店两年多,张明已顺利出师,在店里当了一位面点师,见到摄影师拍照,张明开心地举起自己上午做的面包展示起来。

  “聋哑人去外面找工作或者创业,遇到的困难会比正常人更多,首先就是沟通的问题。”吴正荣告诉记者,曾经做过语言康复训练的工作,让他更懂得与这一群体沟通,“工作了这么久,有时候一个眼神,就知道怎么互相配合。”吴正荣说,把这些员工当成身体正常的员工对待,与他们一起工作。

  在吴正荣的店里,来店的聋哑人士前三个月接受免费培训,等技术成熟后就像正常劳动者一样领取工资。因为西点店里聘请的大部分员工是聋哑人,即使吴正荣是店老板,也需要事事亲力亲为,原料采购亲自上,制作流程严把关,顾客来了还要担任服务员。因此,吴正荣每天凌晨4时就要起床,分配好原料再手把手教他们制作,虽然辛苦,但吴正荣却觉得乐在其中。

   就算是淡季也不会辞退他们

  吴正荣告诉记者,吧赫西点搬过家,曾经开在太平街,因为负担不起高额的租金,他不得不把店搬到现在的店址。低廉的租金让吴正荣感到压力减轻了很多,能够更专注于做好面包:“我只有一个原则,就是做面包必须用好的材料,不能苟且。

  “我的供货商都是大浪淘沙一样淘出来,只要提供的面粉有一次质量不好,马上就淘汰。”在处理面包的问题上,吴正荣多年来都坚持着严谨的德国作风。因此,吧赫西点的原材料成本比一般西点店高出很多。但价格并不高,店里的面包平均每个5元至6元,蛋糕大部分12元。

  湘春街居住的大部分都是老住户,年龄偏大,购买面包并不多,“冬天还好,到了夏天就是淡季了。”吴正荣说,面包储藏时间不能太长,不及时卖掉就只能舍弃,少做一点,六位糕点烘焙师傅的工资又是问题。虽然淡季时营收会差一点,但吴正荣表示,不管怎样,他都不会辞退这些聋哑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