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纵队女司令”勇战疫魔——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第一医疗组组长、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主任陈金兰

17.03.2020  11:51

我在武汉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就是踏踏实实治疗住院患者。

3月13日中午,刚走出隔离病房的陈金兰,在微信上给记者留言。

43岁的陈金兰,来自业内享有盛名的“硬核团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是被誉为“生命最后一道防线”的重症监护室主任。她担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第一医疗组组长,被同事们亲切地唤作“第一纵队女司令”。

B8西”里的第一场硬仗

B8西”,是陈金兰和战友的抗疫阵地——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栋8楼西区。这里原本是医院的普通骨科病房,被临时改造为收治新冠重症患者病房。

陈金兰在“B8西”的第一场硬仗,是13个小时里和战友们收治了第一批37名患者。

2月9日下午,战令下达,“B8西”连夜开放病房,接收患者。但战友们的防护服还没有穿好,有些患者就已到达患者通道门口,且颇为焦躁。情况紧急!陈金兰急得手心冒汗。但她很快冷静下来,迅速组织战友们熟悉医院环境,理顺操作流程,紧急做好防护。

从凌晨1点多直到晨光微露,37名患者陆续收治入院。每一位患者,陈金兰都带着战友走到床前细心安抚,熟悉病情。13个小时连续作战,走出病室脱防护服时,她只觉得所有的脑细胞都“罢工”了,手脚不听使唤。平常烂熟于心的步骤,她全都记不起来了……

病情不仅在检查结果上

武汉战疫,来自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是冲在最前线的尖刀战士。

身处武汉,你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前线。”陈金兰感慨,“疫情中的重症患者心理创伤比较大。刚入院时,他们自我封闭,不愿多说话。

治病先医心。陈金兰每天带上纸和笔,来到患者床前,和他们聊天,全面评估每个人的身心状态。她要求每一位医生都这样做,因为“病情不仅在检查结果上,更在患者的身上和心上”。如此,才能为每一位患者制定针对性强的治疗方案。她还率先将患者交班记录电子化,推送到医生群,每组将病情进行无缝对接,将病情管理精细化。

坚持每天查房并不容易。长期穿着防护服,听力下降、视力模糊、呼吸费力,口罩、护目镜等防护品的五六根带子,像紧箍咒一样在头上越箍越紧,越箍越痛。她把步子放慢,每个患者的细节都记在心上——

41床的大妈,回族,从来不吃统一派送的餐,床头放一大袋馒头,吃得血糖过高。要不厌其烦每天念叨:别吃馒头多吃饭菜;

2床,83岁的老爷爷,耳背。查房时不能冷落他,要走到床边大声跟他说话,最好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

13床,60多岁的男子,不多话。有一天却要求给他再开一片艾司唑仑,因为老伴走了,他整夜失眠,一片不顶用。他很隐忍,要多和他聊天……

把专业做到极致

亲人离去的痛苦,陈金兰从小就体验过——她的爷爷、舅妈、叔叔先后因病去世。高考时,她瞒着父亲,将志愿全部填成了医科大学。

武汉战疫,考验着每一个医护人员平常所积累的医疗技术和专业精神。在陈金兰和战友们的努力下,“第一纵队”交出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优秀答卷,也赢得了患者的心,“那天我去查房,83岁的老爷爷正在吃饭,一看到我就开心地伸出了大拇指。我也朝他伸出了大拇指,大声夸他真棒。

对待专业,小个子的陈金兰有一股勇猛的“钻劲”,有一种总不满足的“饥饿精神”:“专业技术是我们治病救人的武器,必须把专业做到极致。

武汉会战汇聚了全国医疗界的大咖。只要有时间,不管多累,陈金兰必定抢占位置去听危重病例大会上的专家讨论,认真做笔记,回来后再消化,“我为什么粉大咖?因为他们知道得更多,理解得更透彻,表达得更大胆,解释得更明白,能让我们在治疗实践中少走弯路。

3月5日,陈金兰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3月10日,武汉最后一家方舱医院休舱,战疫的胜利曙光出现。但陈金兰和战友们依然坚持在阵地,又接收了10多位重症患者。她的战斗,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