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加强科普旅游工作 促旅游业转型升级

11.10.2014  18:03

科普旅游是指通过旅游活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的旅游形式,它是以游览为主要目的,在游览过程中普及科学知识,寓教于乐、寓学于游,集娱乐性、参与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身的旅游活动。它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综合科学文化素养、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估指出了张家界地质公园在“向公众科普地球科学知识不足”等方面,提出“黄牌”警告以来,武陵源区在科普旅游上做足了文章。

一是加强科普旅游能力建设。武陵源区政府与中科院地质研究所联合成立了“张家界地貌联合研究中心”。委托中国地科院开展“‘张家界地貌’地质特征及其地质景观成因研究”和“张家界砂岩峰林形成时代及地壳稳定性”研究工作等。直接用于地质遗迹保护项目建设资金达1亿元以上,对景区内重大地质遗迹实施了保护工程;目前,“‘张家界地貌’地质特征及其地质景观成因研究”已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发行;建立了张家界可持续旅游定位研究站。依托中南林大的技术力量,利用WEBGIS可视化技术建立生物多样性网络监测体系,摸清动植物资源,进行动植物多样性编目与评价,研究生物多样性受威胁或濒危的机制等。

二是完善科普旅游功能设施建设。建成了张家界大鲵科技馆。耗资6000多万,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被评为国家级科普示范基地,年接待20万人次以上;开辟了科普游道,科考旅游线路。新增了230块景区内关于地貌宣传的标识标牌,着力打造了2条科普游道和1条科考线路;建成了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占地面积约6000㎡,其中展览馆约为1000㎡,生态广场约为5000㎡,共投资3500万元,设置有综合展厅、古生物厅、动植物标本厅及历史人物介绍厅、张家界地貌5D体验馆等,馆藏2万余份各类珍贵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古生物化石、矿物六大类标本。免费开放的半年来,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共接待中外游客逾21万人,目前,接待境外游客的比例达到23.5%,成为张家界开放接待时间最短,接待量增长最快的游览点;创办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

三是开展科研与科普旅游宣传工作。加强地质科普的深度宣传与研究。由省国土资源厅方先知厅长主编,常务副省长于来山作序的《带你游玩张家界》一书已出版,并已投放各景点出售;统一“张家界地貌”术语。在对外宣传上专门召集涉旅相关部门和单位召开会议,对包装旅游的宣传画册、形象口号、导游词、景区解说词等方面一律使用“张家界地貌”,统一了宣传口径;完善科普旅游宣传阵地。建成“张家界地貌”科普学校2所,建成科普宣传栏120块;四是经常性举办科普宣传活动。承办了“唱响张家界地貌,倡导生态低碳游”2012张家界市科普活动日启动仪式,参与活动人次达5万余人,经常性开展了科普进社区、企业活动,组织青少年开展科普调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

四是狠抓旅游从业人员的科普培训。累计培训导游从业人员8批12000人次,基本掌握了一些地学基本知识,对地质遗迹景观的科学内涵有更深的理解,由原来单一的美学介绍转变成能将地学科普知识融入景点的介绍中,赢得了游客的好评。在旅游职业学校的旅游专业开设了地学课。先后邀请湖南师范大学翟辅东教授为武陵源区旅游从业人员讲授张家界地貌知识。邀请中国地质大学人文地质旅游研究所许涛博士为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地学导游培训。邀请CCTV《地理中国》栏目组拍摄和张家界公园科考探秘节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