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质量强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座谈会在京召开
本次会议是全国质量月的一项重要活动。全国102个城市负责人围绕“建设质量强市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共同探讨质量强市的新思路、新举措。会上,6个城市作了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典型经验介绍。与会代表从“质量提升对冲经济放缓”“质量提升推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城市建设、政府服务协调发展”等角度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提升质量是当前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支树平在讲话中指出,重视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时期,政府往往都会把质量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质量已被摆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支撑增长的传统优势正在减弱,新的动力、新的优势亟待培育,质量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主攻方向。只有依靠质量提升,才能拉动消费需求、增强投资信心、抢占国际市场、促进节能减排,才能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和社会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新常态,走出一条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支树平指出,提升质量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城市的发展历史是一部追求质量、提升质量、享受质量的精彩历史。质量推动城市的转型升级。城市发展不仅要靠数量的扩张,更要靠质量的提升,通过提高标准、改进工艺、淘汰落后,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实现绿色、清洁、低碳生产,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质量创造城市的幸福生活。人们对城市的向往,就是对质量的向往。质量是一个城市最值得关注、最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现实问题。质量抓好了,就能够一顺百顺,反之就会漏洞百出,甚至引发社会动荡。质量提升城市的形象品位。质量应该是一个城市成色最足的金字招牌,质量精神应该体现一个城市的品位,体现一个城市的共有价值观。更重要的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对于质量的孜孜追求,将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最强大、最根本的内驱动力。
支树平强调,抓好质量是城市管理者的必备素质。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者,书记市长作为城市管理的总指挥,在提升质量、造福市民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他希望各级政府坚持质量为先,善于运用质量管理的方法来经营城市,为提升城市发展水平进而提升区域发展水平增添新的动能。要促进城市质量发展,必须把质量放到重要位置,坚持质量为先、以质取胜,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要保障城市质量安全,更加重视质量安全,特别要抓好食品和消费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质量安全、国门生物安全。要夯实城市质量基础,关注支持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善于运用这个技术手段,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服务。要推动城市质量共治,动员部门、行业、市民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质量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陈钢指出,城市发展既要将创新作为动力,也要将质量作为动力,推动城市实行双轮驱动。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既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各创建城市要将质量工作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城市质量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夯实质量基础,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动质量社会共治,营造城市质量文化和氛围,以加强质量工作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城市管理、政府服务实现有质量的发展。
深圳市市长许勤围绕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打造“深圳质量”,构建新常态下质量发展新优势;宁波市市长卢子跃围绕构建城市发展质量指标体系,打造“质优宁波”;厦门市市长裴金佳围绕坚持“民生至上、品质厦门”,提高质量满意度;扬州市副市长孔令俊围绕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彰显“精致扬州”魅力;延边州州长李景浩围绕质量工作机构改革;永康市市委书记徐华水围绕质量教育和人才培训制度建设,分别介绍了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典型经验。国务院参事张纲、武汉大学质量学院院长程虹、中央政策研究室李裕、江苏常州市副市长王成斌等相继发言。
质检总局从2012年开始组织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活动,创建活动得到各省的重视和城市的积极响应。目前,全国有29个省份的116个城市提出争创要求,63个城市已经开展创建活动,其中深圳等12个城市成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在创建活动的带动之下,目前全国开展“质量强(兴)省”活动的省份已经达到30个,开展“质量强(兴)市”活动的县(市)达到2800余个。武汉、昆明、许昌、张家港、中山等22个城市即将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申述论证工作。
中宣部、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旅游局、社科院等单位相关同志,质检总局有关司局和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及地方质检两局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