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连续13年培养“一户一名农民大学生” 助力乡村振兴

04.06.2018  16:54

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是湖南省2014年底着眼持续培养农村人才而推出的专项计划,是国家教育部2005年“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延伸发展。衡阳市是全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首批试点市,连续实施13年,培养了一大批助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农村优秀人才,有力提高了基层组织的组织力,农民大学生已成为衡阳农村一支永远不走的“农村工作队”。

注重拓宽招生范围,实现由培养村干部为主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转变。“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主要以培养村干部为重点。培养计划实施13年后,已培养9353名,每村已培养四名大学生,培养的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不断壮大。2017年村“两委”换届,全市有538名“一村一大”毕业学员被选任为村党组织书记。“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推出后,我们对招生对象进行相应调整,将培养对象由“基层干部”扩大到“村级后备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普通党员”。近三年招生,村级后备干部有532人,中共党员870人,入党积极分子1020人,致富带头人809人。

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实现由传授专业知识为主向提升实践能力为主转变。针对农民大学生培养面更广的实际情况,市委组织部、市广播电视大学更加注重提高培训对象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教学方式改革创新:一是创新推出“四结合”教学模式。推出“面授+专家讲座+实践教学+PAD学习”四种学习方式,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科研、学历教育与后续培养“四个结合”。学员反映,“四结合”模式较好解决了他们学习不便、内容单一、学用脱节、缺乏交流等问题。二是探索开设“田间课堂”。采取“基地+土专家+田秀才”的模式,开设“田间课堂”,把农民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搬到创业基地,设在田间地头、企业、合作社,邀请“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通过“任务—实践—实战”的教学过程,提升农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探索推行多种学习方式。近几年来,我们主要推行“面授课+实践课+自主学习+专家网上指导+一帮一(或一帮多)创业”学习方式。多种学习方式的灵活使用,帮助学员更好地解决工学矛盾,让农民大学生从固定的课堂解脱出来,使他们想学、能学、会学。

注重加强教学管理,实现由常规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学员管理相对于招生难度更大。为此,我们在抓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确保“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管理精心精细、出精品。一是强化教学组织管理。按照国家开放大学统一教学计划、统一课程标准、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五统一”管理要求,健全市校统一管理、分县组班、送教下县教学组织管理模式。二是强化教学内容管理。在对学员进行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学员的政治教育和实践课程教学,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创业致富本领。三是强化教学评价管理。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方面严肃考纪考风,市、县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全程参与学员考试监考或巡考工作,规范考试秩序,确保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开展教学督查,每学期开展一次以上教学专项督查,重点督查网上学习、形考作业、面授教学等内容,对督查情况及时通报。

注重抓实培养使用,实现由重教学重培养向跟踪培养优先使用转变。我们对“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毕业学员和“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学员加大了培养使用力度:一是建立专门档案。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十周年时,我们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针对毕业学员建立专门档案,健全相关信息。2015年以来,我们对“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学员按照“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毕业学员建档标准,提前谋划,确定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和结对联系人,加大培养使用力度。二是融入中心工作。为发挥农民大学生作用,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我们提出把农民大学生培养成远教站点管理员、远教喇叭操作员、远教脱贫帮扶员、远教电商引领员和远教服务志愿者“四员一者”。2016年开始,我们将农民大学生培养的重点放在精准扶贫上,引导农民大学生助力精准扶贫,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发挥生力军作用,让更多“田野追梦者”助力乡村振兴、助推扶贫脱贫。13年来,通过“培养计划”,全市已有1628人成为当地农村种养殖大户和致富带头人,61人产业产值在500万以上,农民大学生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50个,创总产值25亿元,带领5万多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