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疾控中心:努力构建科技型疾控模式
(2013年,长沙疾控在全国率先推出了“职业健康监护信息卡”,方便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实时查询职业健康检查结果。)
星辰在线3月7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刘佳) “21世纪是公共卫生的世纪,在公共卫生领域,科技同样是第一生产力”。长沙市疾控中心主任陈法明在向记者谈到近年来长沙疾控事业的发展方式时介绍,在新形势下,长沙市疾控中心进行积极探索与改革,坚持能力为“基”,服务为“本”,切实守护百姓的身体健康。“让严重的传染病成几何级数的下降,让亿万人免遭病魔之苦,这正是疾控人长期默默奉献的价值追求。”
“疾病预防与控制,技术最关键”
(2012年,长沙疾控建立起全市职业卫生信息平台,提供了一个劳动者的长期健康观察档案。)
自实施“科技兴疾控”发展战略以来,短短6年间,长沙疾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硕果丰盈:先后与中科院、中南大学等多所院校建立了教学研基地,立项省、市科研项目近20项,荣获多个省、市科技进步奖,拥有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先后建立了CNAS国家认可实验室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检测能力覆盖39类500余个项目,检验报告在欧美和亚太地区50多个国家互认。
科研科教“软实力”的提升,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疾控机构应急处置和疾病防控能力的提升:在国内率先建立的LAMP检测体系、自主研发的金葡菌肠毒素快速检测方法将检测速度提升至原来的10倍以上……这些快速检测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长沙建设食品安全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年,在岳麓区农村地区发生了一起两百人的集体聚餐食物中毒事件,当时多个部门调查介入检测未果,而长沙疾控24小时内便揪出“元凶”--“瘦肉精”。“以前做食物检测,检测结果要3至4天才能出来,现在我们采用自己研发的快速检测法,3个小时左右便可出结果。陈法明告诉星辰记者,迅速查明引起食物中毒的源头,对及时处置和救治病患至关重要,而科技实力在这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104名队员坚持常年24小时待命
防病抗疫是疾控部门核心服务内容。2008年起,长沙市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了重点传染病预警响应系统,预警病种达35种,每年核实预警信息2000条以上。长沙疾控积极响应,组建了20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机动队,104名队员坚持常年24小时待命。
自2009年以来,长沙疾控共监测报告及成功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80余起。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从“十一五”期间300.71/10万下降到“十二五”期间的252.47/10万,下降幅度达16.04% 。
疾控人多年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全市百姓的健康。全市保持了连续15年无白喉、23年无脊髓灰质炎的良好态势。血吸虫病得到有效控制。基本消除了碘缺乏病、地氟病;甲肝、痢疾、伤寒等肠道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大幅下降,相关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
立足市民健康,推出特色疾控服务
自2011年起,长沙疾控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一苗一剂次一告知”的书面告知签字接种制度,既确保每支疫苗在“知情、自愿、同意”的情况下接种,又加强了疫苗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自2014年起,长沙疾控在全省率先推出智能手机预防接种软件“护苗日记”,向家长提供权威、便捷的个性化服务。)
长沙疾控也积极为长沙市民健康的生活方式出谋划策。根据调查显示,2015年长沙城市居民十大死因中,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位居前三,占死亡总数的80.54%,不良生活方式正是罪魁祸首。根据此调查报告,长沙市疾控中心倡议将每年的9月1日定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通过免费发放控油限盐套装和计步器、健康知识手册、举办健康教育主题文艺汇演等,向市民倡导健康饮食和“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的健康理念。
同时,长沙疾控致力于编制全方位立体化的健康教育网络,大力进行慢性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防治与干预,长沙人均期望寿命由2000年的73.74岁增加到2014年的79.24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