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获准调整

22.06.2016  22:45

呵护野生娃娃鱼的家园

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获准调整

华声在线6月21日讯(湖南日报记者 张尚武 廖声田 通讯员 武深树)历时两年审查评估,农业部上周公布了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结果。

省畜牧水产局局长袁延文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调整后,该保护区范围不变,总面积保持14285公顷。原来的核心区3525公顷、缓冲区10745公顷、实验区15公顷,调整后核心区达到4297公顷,缓冲区缩减为5111公顷,实验区扩大到4877公顷。可见,“三区”比例由24.7∶75.2∶0.1,调整为30.1∶35.8∶34.1,划分更趋合理,强化各自功能,更有利于大鲵保护。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湖南建立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主体在张家界市境内,还涉及周边的石门、辰溪两县。

2014年,湖南省政府向农业部提出调整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申请。由于保护区建立时间早,当时将张家界市76%的水域划为缓冲区,与许多建制镇与城市主城区重叠,人为干扰因素突出;多年来,缓冲区内一些溪河生境出现变化,已丧失大鲵生存环境。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缓冲区只准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外围的实验区才可以从事科普、教学实习、参观考察等活动。

经农业部批准,此次该保护区核心区面积增加772公顷,新增的澧水北源、中源,以及溇水部分支流,生态环境良好,是野生大鲵的理想栖息地,划入核心区提升保护等级。缓冲区面积缩减过半,主要是调减了人口稠密区,一些非重点保护区域也调整为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