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金井镇蒲塘村“第一书记”回村侧记
【编者按】
年轻干部进一线,与原单位脱钩,吃住在农村,2012年11月,按照市委组织部统一部署,50名市属单位年轻干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奔赴长沙县、望城区、浏阳市、宁乡县50个行政村,开展为期三年的到村挂职锻炼。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50位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像一大把种子,撒在星城大地上,带动党员群众向远处看,朝高处走,往深层想,抓实干事,探索一条条富民兴村新路子。
三年期满,“第一书记”三年驻村帮扶工作即将画上句号。新年伊始,记者和“第一书记”一起走基层、摸村情、看变化,村民们的感激之情洋溢在田间地头。即日起,本报推出专栏,呈现第一现场,讲述“第一书记”的故事。
星辰在线1月29日讯 长沙晚报记者 钱娟
“从最初的略感新奇,到离开时恋恋不舍,我在这片土地上,经受了锻炼,历经了考验,收获了友情。”新年伊始,回到扎根三年的长沙县金井镇蒲塘村,85后 “第一书记”高畅来不及歇脚就马不停蹄赶到修葺一新的村部小学看望孩子们。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朝气蓬勃的孩子们一下子欢呼雀跃起来,一张张笑脸像花儿一样红。
“扶贫扶到大山深处,帮扶帮到最困难的地方”,从市发改委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监管处一名科员,到驻村任“第一书记”,高畅在村里一扎就是三年,一年到头吃住在村,挨家挨户访实情、抓党建、促脱贫、解百姓忧。
摸清底子 山多地少靠天吃饭
蒲塘村,是长沙县北部最偏远的山村,东与浏阳市相接,北面和岳阳市平江县仅一山之隔,这里是杨开慧祖籍所在地,村上90%以上人家都为杨姓。村里山多地少,大多数村民靠天吃饭,村里产业基础薄弱,村民过着“望山兴叹”的苦日子,是长沙县出了名的落后村、垫底村,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
村里没有像样的学校,留守儿童们要到五里之外的平江县上小学;村里的卫生室设在村支两委办公楼里,条件太简陋,药物种类少,配套不齐全,好多药还得跑到县里买;村民没有技术,村里没有产业,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留在家里种田,想要腰包鼓起来,难……
“经济基础为零,村容村貌谈不上。”从长沙市坐大巴车到金井镇,再从镇上搭乘摩的到村里,第一次走进蒲塘村,高畅至今记忆犹新,偏僻穷苦的小山村连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从小生在城市、长在城市,初来乍到,一口普通话的高畅,听不懂乡音,不了解乡情,村里贫穷的现状让他一时之间犯难了。
找到路子 精准帮扶若烹小鲜
“蒲塘村这桌‘菜’没有山珍海味高档‘食材’,只有一些‘土味’,如何因地制宜,做出‘蒲塘味道’?”在高畅眼中,精准帮扶,若烹小鲜,首先是要摸清“本地口味”精准施策,突出“精准”二字做活扶贫这篇文章。
创新思路天地宽,三年时间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村支两委作为“掌勺团队”,争取各级扶贫资金近500万元,重点打造了路、水、文、卫、环五大项目,道路建设提质、水利桥梁修建、校区升级改造、村卫生室提质、村级环境综合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
底子清了,思路明了,底气也足了。为有就业能力的低保户联系就业单位,为因“教”致贫家庭提供公益金,总面积逾300亩的特色生态种养企业,预计年产值可突破200余万元……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改救助为开发,改“输血”为“造血”,改普惠为精准,村里的创业潮,一浪高过一浪。
重新回到挂职三年的地方,高畅心里洋溢着喜悦之情。错落有致的村落沿省道S207一字排开,绘就一幅美丽乡村画卷:300亩特色生态种养基地,承载着全村人的致富梦;焕然一新的村级卫生室里,诊疗室、床位、药房应有尽有,小病小痛足不出村即可便捷就医;村里新建了幼儿园,修葺一新的横山小学设施一应俱全,学生从不足五十名到如今过百,村里的留守儿童可以就近入学了……
村情链接
蒲塘村地处长沙县北部,总面积14.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40亩,山林面积17600亩,辖26个村民小组,共788户3014人,村经济基础薄弱,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