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进入“质胜中国”时代
作为新能源的“宠儿”之一,光伏产业在我国的发展颇有些“过山车”味道:先是在数量上突飞猛进走进“春天里”,接着是产能过剩一下子进入“寒冬”。那么,经历了前几年的起伏之后,光伏产业路在何方?在1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2015年德国莱茵TüV“质胜中国”光伏峰会上,专家给出的答案是:质量。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主题词应该是创新和质量,没有创新和质量,就没有发展动力,也就没有应用的未来。”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表示,中国光伏产业不能仅靠数量,还要靠质量取胜,不仅是光伏大国,还要做光伏强国,要强就必须依靠质量。
统计显示,2014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10GW(1GW=100万千瓦),总量达到30GW,成为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第二大光伏装机容量国家。去年全球光伏新增容量为40GW,中国占据1/4,是增长最快的国家。
石定寰指出,中国光伏产业正在摆脱传统的“两头在外”(市场在外、关键原材料在外)和产能大国、应用落后的现状,正在成为产能和应用大国,全行业也开始更加注重质量问题,质量和国内市场将会是光伏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
质量越来越受重视
2014年9月,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这份被业界誉为“光伏十五条”的重磅新政明确了政府对分布式光伏的长期支持态度,并针对上述难题制定了“全额上网”、电站享受标杆电价、增加发电配额、允许直接售电给用户、提供优惠贷款、按月发放补贴等一系列举措。
新政策的出台不仅扩大了国内光伏电站的市场需求,也提高了电站并网运营的盈利预期。但是,在光伏行业迅猛发展势头之下,很多企业担心的主要问题就是光伏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光伏组件的质量优劣不仅会影响光伏系统的正常运行,也严重影响着行业的未来发展。
“2011年之前,全行业都在关注‘量’,对‘质’的关注比较欠缺。2011年至2014年,随着产能过剩等行业危机的出现,整个行业开始越来越重视‘质量’,这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有利。”天合光能首席质量官周伟表示,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还存在着标准体系不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不成熟等问题,相对于汽车等其他产业,光伏产业还比较“年轻”,需要在质量管理方法等方面加以借鉴,确保光伏组件的质量,满足国家25年质保的标准要求。
随着分布式光伏发电电网逐渐成为主流和发展方向,如何确保电站质量,成为了业界关心的话题。“IEC光伏电站质量认证的技术依据,很重要的就是能量效率,也就是能效比。”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为电站质量评估检测指明了“规范”。他同时建议,我国应当尽快解决检测仪器的对标问题,保证检测结果的权威公正。
“光伏产业发展前景光明,但也充满挑战。2014APEC前夕,中美发布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指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耗比例将达30%,光伏作为新能源的主要构成肩负重任。2015年光伏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将是企业融资问题。”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说。
融资新模式以质量为保障
在峰会上,忠天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莱茵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与鼎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光伏电站技术支持及风险管理战略合作备忘录》。三方将结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光伏及其他新能源领域就金融、保险、项目技术尽职调查等方面开展合作。这是国际金融资本与国际专业技术平台之间的跨界合作,旨在共享资源,开创光伏电站投资合作的全新模式。
忠天新能源集团在广东和福建开发了两个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正式投资之前,德国莱茵TüV联合电网风险管理专家鼎和财险为其提供了专业的第三方电站技术尽职调查服务。在项目建设及试运营期间,莱茵TüV还提供了现场评估及验收服务。鼎和财险则依据德国莱茵TüV的评估报告,为该项目提供了国内首例真正意义上的发电量保险方案。
事实上,和光伏行业一起正在走出“严冬”的,还有金融投资对光伏产业的“青睐”。“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也会关注融资对象的质量问题,不允许他们上次品,毕竟是几十年的投资,需要讲究可持续性,而且得满足25年的质保要求。”中国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吴启平的话语,道出了目前全社会对光伏产业质量的重视。
“如今,整个光伏产业不再一味追求产能,而更注重质量以及市场开拓。今后还要加强创新,包括研发高转化效率的技术、开发低成本高质量的产品、以及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实现产融结合,这就需要同权威的质量认证机构合作,为金融机构提供投资依据。创新和质量将是中国光伏产业及其应用的未来。”石定寰说。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