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言传统“八德”,为树立信仰提供支撑

16.07.2015  00:11

   作者:杨朝明(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作重要讲话,特别提到修身立德的重要意义,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这里看似只提到国家、个人,意义上却包含了由大而小、从整体到个体的许多方面,我们认为,对于修身做人而言,中国传统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早在尧帝时期,中国就有了“克明俊德”的说法。在崇文重礼的西周,更形成了深厚的重德传统,《逸周书》中有“五德”“九德”等概念,《尚书》中也说到了“九德”。

  与杨文公以“八德”为涵养良知良能的方式相近,人们都视“八德”为治国平天下的“教化之道”“修身之要”。明代大儒王阳明的《训蒙大意示教读》也强调“教以人伦”的重要性,希望“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今天进行道德建设,需要与社会的进步相适应,而“八德”依然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传统美德,它已沉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从“八德”的形成及其内在关联看,它已融入了古代中国思想精英关于德性问题的全部思考。“八德”之中含天理,“八德”之中有人意,它是武装自己的盔甲,是为政做人的底气。不论是谁,“八德”都不可须臾离身。我们建构时代新伦理、新道德,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不同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修养方式和道德追求上,它与传统“八德”血脉相连。修好“八德”,就能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编辑: 刘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