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如何促进农村发展
我国13亿多人口近一半生活在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解决好农村发展问题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需要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统筹发展。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喜的是,近年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正在大大加速改革发展进程,农村电子商务与互联网金融等的兴起为有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契机。
农村互联网的普及打破城乡信息不对称局面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末,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其中,手机网民5.57亿,占全部网民的85.8%;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这意味着不到4个农村居民中就有一个网民。通过网络,农民可以方便地获得“三农”政策、农业技术、农资产品、农产品市场、城市用工等各种信息,并进行双向交流。有些发达地区的农民还通过网络推广当地的农村旅游项目,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旅游休闲。可见,农村互联网的普及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信息闭塞、城乡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农民为国家工业建设作出了贡献,但生活条件没有很大改善。改革开放后,虽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改革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由于城乡信息不对称,农村、农民在市场经济时代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农产品市场屡次出现游资炒作或农产品卖不出去、烂在地里的极端情况,导致农民在农产品价高时赚不到钱、价低时还要蒙受损失。此外,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造成农民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现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正在改变这种格局。像“一亩田”的统一平台模式、“聚超网”的P2R(生产商到零售商)商业模式,砍掉了容易混进假冒伪劣商品的中间环节,实时呈现供求信息,是消弭城乡信息不对称的典型例证。
国外学者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指出了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经济活动造成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我国的改革进程虽然从农村起步,但市场化进程和重心更多偏向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于东部地区和国外市场、中西部农村和东部地区之间。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致富十分困难。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农村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正在补齐农村经济发展的这一重大短板。虽然互联网也会由于信息量过大而带来新的信息不对称,但这对城乡而言是平等的。因此可以说,互联网正在消除现实世界城乡之间由于交通、区位等因素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将使农村所拥有的丰富资源前所未有地被发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