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路线图”的四大看点
中新社北京电 在联合国气候峰会召开前夕,我国政府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首个国家专项规划。
在各方围绕着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安排的博弈持续升温的背景下,这份“路线图”表明了中国主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负责任态度,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路径以及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基本立场。
兑现承诺助力全球行动
近年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面临的主要阻力之一,就是一些发达国家公然失约。在2013年华沙气候大会上,日本曾宣布把其原本承诺的“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更改为“在1990年基础上多排3.1%”,此举遭到各方指责。
令人担忧的是,言而无信并非个案。2011年,加拿大在无法完成减排承诺的情况下,直接退出了《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承诺的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快速启动资金”至今依然是“既不快速,也还没有启动”。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此番发布的规划要求,到2020年应完成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的全部目标,其中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到15%左右等诸多任务。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强调,上述目标实现起来有相当大困难,中国为此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详列清单务实推动减排
除了兑现总体减排承诺,近日发布的规划的另一个看点就是中国首次明确了一些关键行业的具体减排任务。
规划明确,到2020年,中国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50%、铁路单位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5%、民航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1%。
为此,中国将致力于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并计划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直面问题尽早宣布峰值
尽管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诸多努力,但伴随着经济增长不断上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还是让中国感受到了压力。
对于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何时到来这一问题,解振华表示,中国政府正认真地研究争取尽早宣布。他透露,为了让峰值尽早到来,中国正准备采取措施对能源消费总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进行控制。
近日发布的规划也印证了他的说法。规划要求将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指标纳入政府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涵盖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适应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要求的基础统计体系。此举正是中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基础工程之一。
明确定位释放谈判基调
世界各国希望在2015年达成协议,就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安排,相关谈判正在持续进行之中。
发布会上,有记者询问解振华,中国是否还将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
解振华明确回应说,在人均GDP不到7000美金,1.28亿人日均收入不到1.5美金的情况下,中国毫无疑问还是发展中国家。
解振华指出,到目前为止,发展中国家减排的承诺占了全球总承诺量的70%,而发达国家只占30%。他强调,中国在气候谈判上的基本观点就是新的协议还是要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和各自能力的基本原则。
规划也明示了立场:中国将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原则和基本制度,承担与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称的国际义务,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