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古村:站在雨里倾听历史 古村古道有书香

16.12.2015  01:48

  “寻找最美湖乡”系列报道之二: 

(三家村发现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有100多栋,保存比较完好的有25栋。)

(茶马古道的青石路,800年,仿成为了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见证着历史兴衰。)

(世业堂内堂的天井,有用来祭天的平台,香案牺牲都摆在上面,可惜年代久远,已经有些破损了。)


(一处天井正承接着从天而降的雨水,淅淅沥沥,从屋檐翘角缓缓滴落,我抬起头,在逆光的效果下,雨水显得清晰而细腻。)

(世业堂内堂正厅之上,悬挂着一块匾额,让人不得不肃穆恭敬。)

(书香传世,梁延胜正在挥毫,笔力遒劲,字正墨浓。图片均由星辰全媒体记者    王希文/摄)

   星辰在线12月15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王希文) 对一座老屋来说,最有价值的是什么?12月15日上午,寻找“最美湖乡”网络行来到第二站——娄底涟源三甲古村。

  行走在村落里的青石板上,我瞬时间有一种时空的错觉,当时的繁华盛景,仿若电影镜头,在脑海中闪现。穿越百年的风霜雪雨,历经人世的沧海桑田,光阴流转,那些陈旧斑驳的青砖石瓦、残破不全的木梁雕花,无声地诉说着经年已久的故事。

   老屋的雨:洗净世俗铅华

  冬雨绵绵,古村的青石板路,在雨水洗刷下显得光亮而温柔。

  世业堂前,两位居民在门口烧着熊熊的火焰,在煮着什么东西。走进堂屋,一处天井正承接着从天而降的雨水,淅淅沥沥,从屋檐翘角缓缓滴落,我抬起头,在逆光的效果下,雨水显得清晰而细腻,雨珠砸在天井的青石板上,淅淅沥沥,清脆悦耳。

 

   后堂里传来同伴的呼声,我缓步走入,只见那正堂之上,“世业堂”三个大字悬挂正中,让人不得不徒然之间肃穆恭敬起来。堂前又有一口天井,与前堂不同的是,这座天井用青石围砌成墙,约半米,面对匾额的方向设置了一个平台,“这是用来祭天的平台,香案牺牲都摆在上面,可惜年代久远,已经有些破损了。”三甲乡政府副乡长刘朝阳说。

 

  世业堂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举人梁治达主修,道光28年挂扁,梁治达41岁与湘军名将曾国藩同年中举。梁死后,曾国藩曾有挽联:“有人半夜持山去,何处乘龙带雨来”,其子梁海舲是湘军将领,孙辈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日本,后一度身居要职。

  湖南省文物局专家符炫告诉我,“湖湘文化的教化,历来重视经世致用、敢为天下之先。我们可以从这中间感受到教化的作用,研究湘军现象,从这里可见一斑!”

  2011年,“世业堂”已经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发现有这样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有100多栋,保存比较完好的有25栋,我们现在正在编制这里的总体规划,将来会花更大的力气来保存这里的建筑。”刘朝阳说。

   茶马古道:青石板承载历史厚重

   三甲古村里的路是青石,偶有小桥流水,也是青石铺砌,雨声滴答,撑着伞走过,有历史回荡的空灵。

 

  走在一处转角,“茶马古道又一园”的指示牌让我错愕不已。忙向当地工作人员询问,“八百年以前,这里就是茶马古道的一段,从安化往宝庆府(现邵阳)经商的商人们,都是从这里走过,商贸繁华,可不是今天能比拟的。”工作人员说,“这些青石板都是那时候铺的,我们都保护下来了,这现在是文物了!”

  我赶紧慢下来,仔细踏起步子,试图听一听这时空回转的脚步声。800年,仿若脚下的路成为了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千百年来默默承载着人们踏过的足迹,有悲欢离合,有阴晴圆缺,有国富民强,有奋起抗争。短短的一段石板路,便是一段历史。

  又一园,便是这古道旁边的一处古建筑。今年74岁的刘新文老人,在这里住了50多年。两个儿子都已经外出打工赚钱,留下一个女儿在当地幼儿园当老师,一并照顾老母亲。“每逢过年过节,都要敬观音,敬祖先。”刘老说。三甲人敬天敬地敬先祖,文明教化薪火相传,便像眼前这条茶马古道一般,至今不曾衰减。

   诗书传世:对联和墨香里传承先祖教化

 

  “于时处”是另一座老屋的名字,门口的一副对联颇具趣味:“于止知其所止,时兮阜吾财兮。”像这样的对联,在三甲乡随处可见。“忠厚乃吾家旧德,诗书为后辈生涯”、“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守业有先规惟商惟耕惟读,传家无异宝曰清曰慎曰勤”……书法皆出名家之手,先辈们对后代的殷切期望不言而喻。

 

  三甲自古重视教育,宗祠、家祠、祖庙、家庙,以及大小公会,都置有学产,实行奖学助学。有一次性中考奖,贫寒子弟劝学奖,鼓励落榜生员再考奖,举贡生员终生赡养奖。

  新中国成立后,三甲古村的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有六百二十人之多,留学生三十多人,省军级干部三人,地师级干部二十多人,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和有成就的企业家数以百计。

 

  诗书传世,家风正清。从当地走出去的人才俊杰也不忘回报乡里,娄底安石集团董事长梁石安是三甲人,近年斥资300多万,在家乡修建图书馆和文化广场。图书馆二楼便是三甲乡书法协会的“地盘”,老人梁延胜正在挥毫,笔力遒劲,字正墨浓。不一会儿,“宁静致远”四个大字便已写就。

  “我练了十几年,现在也在教孙子练书法,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可不能丢了!”梁老笑声清朗,中气十足。

  虽是淅淅沥沥的雨不曾断过,却也洗净了这一路的尘埃,心境豁然开朗起来,三甲乡的书香味儿,粘在鞋上,握在笔中,刻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