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十八洞引力波:80后村支书 "火"越烧越旺
(80后的龚海华老家在湘西泸溪县,大学毕业之后来到隔壁的花垣县十八洞村,当起了大学生村官。星辰全媒体记者 黄启晴/摄)
(在村里沿着三年前习总书记走过的路线一路观光,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苗寨里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熟练程度,比景区里的专业导游一点不差。)
星辰在线2月17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王希文) 清晨的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烟雾缭绕下的苗寨,仿若人间仙境。青石板、泥巴墙、木板壁、青瓦房,在晨曦照耀下显得分外安详,村支部书记是一位年轻的80后,他领着星辰在线“十八洞引力波”特别报道组,在村里沿着三年前习总书记走过的路线一路观光,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苗寨里的风土人情、历史渊源,熟练程度,比景区里的专业导游一点不差。
80后支书助理3年和村民打成一片
村支书名叫龚海华,1986年出生,201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学院,原本可以入伍的他,最终却选择了报考大学生村官,被分配到了这偏远的僻静之地。
“知道自己被分到这里,当时还可以说是穷乡僻壤了,有没有后悔过?”记者问龚海华。“分配到这里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太穷了,环境差、交通闭塞,村民们用水用电都是问题。但是其实在靠村官的时候我就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我们施展拳脚的好地方,这里的村民也非常淳朴,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
一开始,龚海华做的是支书助理,在老支书石顺莲的帮助下,“学会了应该要怎么样去和村民们打交道。三年的时间,龚海华和村民们彻底打成了一片。“小伙子学历高、人年轻,做事情也果断,讲方法,思路新。最主要的是他有干劲,心是和咱连在一起的,十八洞村将来的发展也需要年轻人的新思路。”老支书石顺莲这样评价龚海华。
2014年3月11日,十八洞村选举大会召开,龚海华全票当选村支部书记,有党员同志担心龚海华不会苗语做不好村民工作,当选后,他深情地说:“各位叔伯哥嫂,请你们放心,我争取在半年内学会苗语,在此拜大家为师了!”
苗绣触网飞出了大山 评议制度服了众人心
新官上任三把火,龚海华的第一把火,便瞄准了十八洞村特有的苗绣。“这么精美的东西,为什么不能批量生产卖出去?”龚海华动起了脑筋。2014年5月,十八洞村注册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挑花绣朵的苗家媳妇,有了用武之地,飞针走线忙个不停。
绣出来的东西怎么卖出去,龚海华瞄准了“电商”。2015年4月18日,村里建立了微信公众账号,开通淘宝店,线上销售苗绣产品。苗绣钱包、书签、围巾、披肩,这些做工精美的苗家特产,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飞进了千家万户。截至2015年11月,苗绣合作社已与花垣五新苗绣等几家公司签订了100多万元的订单合同,如今苗绣合作社共有熟练绣工60多名,每人每月平均能领到1500多元的“绣花”钱。
龚海华的第二把火,烧到了村里贫困户的身上。十八洞村是扶贫开发的重点,不少村民在评选的时候,为了一个指标争得面红耳赤,让村干部们伤透了脑筋。
“好方法是靠群众评出来的。”龚海华说,去年初,龚海华在村里实行村级事务群众评议制,推选党员、村民代表30人,组建村级事务评议机构。代表们发挥监督、评议等作用,确定了投票识别、三级会审等7道贫困户识别程序和有楼房不评、有公职人员不评等“9不评识别标准”,顺利识别出贫困户136户。
产业扶贫助力乡村发展 猕猴桃成了致富果
龚海华的第三把火,便是要这识别出来的136户贫困户彻底摘掉贫困的帽子。“我们注意到,十八洞村一直都有种植猕猴桃的历史,经验、技术都有了,现在村里发展乡村游,基础设施都搞好了,脑筋灵活的村民们也已经动了起来,我们为什么不能带动村民们,尤其是识别出来的136户贫困户一起种果树呢?”
说干就干。沟壑纵横的十八洞村,没有成片的地可用,在花垣县委的指导下,创新思路,采取了“飞地发展”的办法——在相邻的道二乡流转土地1000亩,与花垣县苗汉子公司,共同组建了果业企业,对猕猴桃产业进行公司化运作。公司注册资本600万,苗汉子占51%的股份,村民占 49%的股份,542个贫困人口入股的资金,由扶贫队提供。
猕猴桃后年才挂果,早有公司找上门签销售合同。花垣县委书记罗明算了一笔账:每亩猕猴桃,产量大约5000斤,按5块钱一斤的保底价,净利润可达2万元,每人每年最少可拿1万元。
现在,龚海华的“野心”还不止这三把火,“我们目前还在与县里的龙头企业在谈建设蔬菜基地的项目。现在乡村游火爆,十八洞村近些年也成为了一个乡村旅游的热点,我们就是要趁着这股东风,再烧他几把火,把这里越烧越旺,我将来的目标是,把咱们十八洞村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