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财政赤字率只有2.3% 还是要加大减税力度

20.11.2015  18:03

  “中等收入陷阱”怎么破?总理这么说!

  “二战后,有上百个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行列,但其中只有极少数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在11月9日的经济形势专家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说。

  2013年,中国人均GDP突破7000美元,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明年起至2020年的未来5年时间,我们国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成功跨越横亘在前进路上的“中等收入陷阱”。以下是李克强总理给出的5个论断。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仅是巨大挑战,也是巨大机遇

  “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目标,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现在的汇率水平和世界银行制定的标准,如果中国平均每年增长6.5%以上,那么我们的人均GDP就可以在2020年达到1.2万美元,如期实现小康目标。这也意味着,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基本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目标。

  历史上很多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经济社会往往就会出现停滞,面临诸多挑战。我们现在也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世界经济走势低迷。一些机构推测,短期内不可能快速复苏;另一方面,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叠加,新旧动能转换异常艰辛。

  但我们必须要确立一种观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仅是巨大挑战,也是巨大机遇。如果我们按照目标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就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创举。当然,机遇越大,困难和挑战也就越大。当我们越来越接近这一目标时,困难和挑战可能会变得前所未有。我们既要充分估计到困难,同时,也要更加坚定信心、上下同欲,奋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现在我们碰到很多困难,有国际的,有国内的,但也有许多自身的原因

  大家刚才都认为今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横向看,IMF和世界贸易组织都明确,今年全球GDP增长预期和全球贸易额都处于2008年以来最低值。纵向看,我们现在的增速是建立在10万亿美元高基数上的,今年GDP增长1%的增量,相当于5年前增长1.5%、10年前增长2.6%。事实上,这两年我们的增速虽然在放缓,但增量的绝对值却一直在增加。如果能持续保持这样的势头,就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现在我们碰到的很多困难,有国际的,有国内的,但也有许多自身的原因。现在我们的企业、行业、地区发展普遍出现了分化现象。同一个行业,有的好,有的差,反差还很大;同一个地区,两个省紧挨着,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反差。所以刚才有专家认为,“不作为”的问题很大。当然,对于企业来说,还有一个“怎么作为”的问题。要瞄准新目标,学习新本事。

  充分运用财政、货币、产业和价格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逆周期调节”

  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要充分运用好能够利用的财政、货币、产业和价格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逆周期调节”。

  财政政策方面,刚才几位专家都讲了,我们还是有潜力的,目前赤字率只有2.3%。这个潜力用来干什么?还是要加大减税力度。企业是宏观经济的基础,企业活了,就业有了,支撑未来经济的发展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还很大。我国的交通网络密度只有欧洲的1/3、北美的1/4;内部看,中西部地区只有东部地区的一半。中国经济要平衡发展,就需要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通过公私合营(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充分吸引社会资本投入,金融也可以提供支持。

  货币政策方面,大家普遍认可融资成本正在下降,我们还可以继续采取逆周期调节的办法,让融资渠道更通畅,成本更低。还有地方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等金融工具都可以灵活使用。

  产业政策方面,这几年PPI连续下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看不到逆转趋势,怎么办?还是要在产业政策上想办法。比如钢铁产能虽然过剩,但模具钢、超强钢还是需要进口。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一方面要通过创新提升产业档次,延伸产业链。

  价格政策方面,要尽快落实商业用电与工业用电同价的政策。

  现在,我们很多调控手段确实处于两难选择,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有利于稳增长,又有利于调结构;既有利于推动当前发展,又不给未来留后遗症。总而言之,要做到趋利避害。

  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体制机制创新

  五中全会明确的“五个发展”中,“创新发展”排在第一位。创新应该摆在国家战略的核心位置。这里所说的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体制机制创新。要靠改革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全社会的创造力。

  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有9亿劳动力,有1.5亿高学历和专业技能人才,这相当于一个大国的人口。问题是怎么把这些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30多年前,我们的农村改革就是通过放开不必要的管束,给农民充分自主经营权。现在我们的生产力仍然受到很多束缚,改革可以释放的红利依然很大啊!

  我们说,改革最大的红利,就是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把13亿人的市场潜力挖掘出来,把9亿多劳动力的智慧发挥出来,由过多依赖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过去我们说人口红利,靠的是低成本劳动力,靠的是中国人的勤劳,现在光靠勤劳不行,还要靠智慧。所以,要推进“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实际上这是在推进中国产业的变革。

  推进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这里面包含新工业革命,也包含服务业的变革

  推进“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这里面包含新工业革命,也包含服务业的变革。

  有人说,今天不去拥抱互联网,明天就可能被互联网肢解。刚才有的企业负责人讲得很好,线上线下其实没有那么严格的分界。不仅互联网企业,实体店也能上线。我们许多传统企业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思路不能光喊在口上,而要加快步伐,力争实现突破。

  中国人不仅勤劳,还有智慧。我们在电商这方面走得很快,现在也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电商以外的新路:让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与“互联网+”结合,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中国制造2025”,力争在5年内形成新的动能,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动力。


[稿源:凤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