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县惹巴拉村民摆手狂欢祈福新年

21.02.2015  14:22

大年初二龙山县惹巴拉村民摆手狂欢祈福新年 彭晓东 摄

通讯员 彭开科 刘怡

2月20日傍晚,尽管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在空中飘着,龙山县苗儿滩镇惹巴拉,一场土家人的狂欢——土家族摆手舞,依然在寨子中间的摆手堂隆重上演。

急促的鼓锣之声和悠扬的甲马号声,突然在摆手堂上响起,摆手堂掌堂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7岁的土家老汉张明光,跳着标准的摆手舞,用中气十足的土家语唱道:“乌哈说、苦列说、喘列说、罗呦说,胡里达舍胡里达舍巴日惹多列;汉语的意思是——弯里人,坡上人,后山人,寨上人,大家都来跳摆手舞吧!

现场一下子就安静了下来,里三层外三层观众们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到了这位老人的身上。

紧接着,12名祭司,一同吟唱着祭祖歌,将年猪头、五谷、米酒等祭品,端上了摆手堂前的祭案,开始祭拜土家先祖——八部大王。

庄严神圣的氛围,让在现场观看的5000多土家族同胞,陡然间生出了对八部大王的敬仰与怀念之情。

随后,8个年轻后生,分别挥舞着4面红黑相间的龙旗和4面黄黑相间的凤旗,急如旋风般地舞进了摆手堂;此时,牛角号冲天而起,鼓槌雨点般落下,歌声飘来,高潮出现了,情绪被感染了的观众们,也合着节拍大声地喊着“哟嗬、哟嗬”。

更为恢宏大气的场面,瞬间出现了,300多位男男女女、老老幼幼的土家族舞者,紧跟着张明光老人的舞步,依次跳着各种舞姿,进入了摆手堂的中央。

大家在掌堂师的引领下,整齐地变换着舞蹈动作,时而大摆、小摆,时而单摆、双摆,时而前摆、后摆,时而回旋、时而反转,舞姿刚柔相济,粗犷雄浑。一些舞蹈动作,表演的是土家族迁徙、狩猎、农桑纺织等生产生活场景;一些舞蹈动作,表演的是土家族祖先们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用大刀、长矛、木棍、斧锯,左冲右杀,赶走了那些凶恶的敌人。

鼓声、锣声、号声,都像是来自远古,厚重而坚硬,弥漫着铁蹄和硝烟的味道;这些舞者,仿佛刚从战场上归来,把马拴在草地一角,去看望那些在战争中走散或死亡的兄弟,并祈求土家人的子孙后代,永远和平安宁、丰收健康……

铛铛铛、铛咚嘀咚、铛……”胜利的鼓声,把灾难送越远。鼓锣之声的紧要处,摆手堂中间熊熊燃烧着的柴堆,将舞者的脸庞映得红彤彤的;舞者甩开手臂,踏着摆手锣鼓节奏,高呼“舍巴”, 舞狂放而干劲有力。

在现场的惹巴拉第一村支书姚丽云告诉记者:“张明光老人家今年有18人参加跳摆手舞,读研究生的孙女张丹、读大学的孙儿张小波和孙女张彩凤,也一同参加了;年龄最小的舞者,是读初一的13岁的符银。

摆手舞,土家语为“舍巴”,是土家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文化标志之一,流传在湖南、重庆、湖北、贵州四省市交界的武陵山区。湘西自治州的摆手舞以其原生性、祭祀性、民族性和群众性以及质朴、粗犷、自然、厚重之美,赢得了“东方迪斯科”的美誉,并被国务院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这是清代诗人彭施铎,在《溪洲竹枝词》中描写的当时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盛况。今天,惹巴拉摆手舞的场景,会让土家族的先人们得到极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