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着高薪老总不当,他回乡种田治抛荒
经过一年的摸索,何驰从一名农机操作“门外汉”成长为行家。图为2月29日,何驰在位于金坑桥村的合作社内指点新社员操作大型拖拉机。 章帝 摄
星沙时报/星沙新闻网3月2日讯(记者 蒋志斌)对不少农村孩子来说,跳出农门谋取高薪职业是他们的梦想。然而,长沙县福临镇金坑桥村的“80后”青年何驰放弃了高薪的公司老总职位,毅然回乡种田,创办合作社带领村民致富增收。
靠着勤奋努力
他从打工者成功转型大老板
昨日上午,记者在金坑桥村的长沙县翔龙农机专业合作社内见到何驰时,他正在指导新成员如何操作大型拖拉机。眼前这位身穿呢子衣、皮鞋擦得锃亮的男子跟记者心中的农民形象相去甚远。
2006年,已奋斗到某制药厂总经理的何驰,决定与三位同学合伙创办企业。何驰回忆,创业伊始,上午要跑业务,下午要送货,每天忙到十一二点,甚至凌晨一两点。两年后,公司终于走上正轨。“现在年产值约3000万元,利润在500万元以上。”何驰说。
辞去公司老总职位
回乡办起合作社
年纪轻轻成立公司,年收入上百万,这样的成就足以令人羡慕。然而,让大家想不到的是,去年何驰放弃老总职务回家种起水稻。
“每次回乡都能看到村里的不少农田逐渐双改单甚至抛荒,心里觉得惋惜。”这是何驰回乡种田的初衷。
“一方面我国很多粮食都是进口,另一方面农田抛荒现象日渐严重。明明我们的土地上能结出果实,为何要进口呢?”何驰了解到村民不愿种田,是因为种田成本高赚不到钱。
为此,他花了一年多做调研。“采取规模化种田,采用机械种田,细化管理,聘请专业的技术指导。”何驰说,按这个方法,他去年流转了674亩农田,购买了160多万元的农机,聘请专家,一年下来效益达到近70万元。
致力于打造北部乡镇
水稻种植产业中心
“根据总结,效益主要产生在两个方面:一是种植环节,二是社会化服务方面。”何驰说,按照在医药公司总结出来的管理机制,他让社员共同持股,一人管一事,这使得每个成员付出的劳动和收获看得见、摸得着,同时将种植成本降到最低,实现了40多万元的效益;其次社员用农用机械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面积达到4000多亩,产生了近30万的效益。
“去年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虽然中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育秧时因某些具体参数没掌握好,导致部分秧苗达不到要求;在收购环节过分依赖粮库等。”何驰告诉记者,今年将总结经验,并计划联合多家合作社,搭建工厂化育秧基地、烘干中心、仓储转运场所及农机维护网点,打造成立北部乡镇水稻种植产业中心。
[编辑:王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