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晓东谈高考作文:高考作文题应有青少年不宜
高考作文题,不能让考生陷入是非或道德的审度和裁量。这是出题的最基本原则,这实质关乎人文素质的养成教育问题。人文素质教育不解决,何以出大师?
湖南2016高考作文题,是一幅漫画。这幅漫画传达三个信息:考生,成绩,待遇。两个考生两次考试,两种考分走势受到两种待见。
看图作文,按理只能基于图上信息进行合情合理的联想,否则就是离谱。这幅漫画的终极思考是什么呢,这里的联想是立足终极追问与裁量。
1、分数设定的终极意义。一是满分,一是及格分。这就意味着:A.圆满的追求;B.合格的追求,极言之即底线的恪守。问题来了,以做人为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夫子,庄子“阳挤阴助”可证圣人难全。一般说来,苛求圆满是求全责备。但守住底线则是理所当然,而且较之完美无缺,易于践行,这也是生活逻辑与智慧。满分难,及格易,这是既是生活中的两个层次,也是考试的设置要求:让基本努力者过关,同时考出学霸、学神。不能同时体现这两者的任何考试题,都是失败的。
2、激励手段的终极思考。进步鼓励,退步警戒,这是常规常理。但是,这两个考分设定于满分与及格分这个关节点,也就具有特殊意义,即突破及格是质变,争取满分是量变。这没错,却只是浅层看法和认识。满分,实质也是质变。它对于考生,屡屡满分则是学神;对于事态或人生,则是至境。卫星上天,人类登月,核发电站,就不仅仅是争取百分之百的圆满,还必须超圆满,即种种意外之下的绝对圆满。于是,这就从科学真理上否认至少淡化了上一个结论,即带来问题的终极思考:成绩分数只是表象,实质在于考生是否尽力了。尽力了,这是我们教育子女、乃至每个人的文化自觉,也是鼓励或警戒的理性尺度。
3、分数背后的终极拷问。在中国教育被诟病几十年却并无根本改变且日益觉醒的今天,在“中国教育与中国足球哪个更有希望”并未破茧的当下,分数,也是一个回避不了的根本问题。唯分数是问,对么?这亦可反问,不对吗?这一问题的本质涉及的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曾几何时,还荒唐地把它们对立起来讨论了许多年。其实,前者,是对应试教育走向死记硬背的愚蠢教育进行反思;后者,则是对考试乃人生公平公正竞争的不二法门进行肯定。从更高层次来待见,不是不应该应试的问题,而是应什么,怎么试。然而,这恰恰是改革开放至今,教育部始终未能解决的问题。
回到起点。高考作文的出题原则,只能是:让不会“作”的有话写,让很会“作”的有无限空间,而决不能停留在是非乃至道德判断的纠结及其裁量上。
去年新课标一卷(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江西)作文题,典型地反映出道德纠结问题。孩子因父亲高速路开车打电话不改而告发于交警。这就是道德纠结:高速公路开车打电话(严格说,应该排除车载免提电话或无需用手握机的蓝牙电话),肯定不对,因为事故几率大一些,所以入法;但终究不是直接伤害,所以处罚是低格而不是顶格,即扣2分罚100元。这从法理来说——法理不同于法律在于有理性,故法理高于法律,这是违法的程度问题。顺便提醒,交通法不是上位法、母法。反复说法,是因为在这个考题中,“度”十分关键。大义灭亲,是面临大义,即超越了底线的不义,回到交通法,就是达到了立马可以预见伤害事故的程度。很多时候是量积累到临街点,才称之为底线,这就是道德纠结的由来。于己是恪守底线,于人是踩住底线,这是良德善政社会的根本标尺。
破解这个症结,就在于社会有严格的法纪意识,这个意识也需要有一个道义边界。回到考题,通俗说,就是大义灭亲需要有边界,这个边界就是:是否不如此就会造成罪恶。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实质就是探求这个边界。
不妨拿毕福剑说事,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作为最高党媒成员,违犯党纪政规胡说,除职出党均不为过。但是,他是被“告密”:毕福剑在饭桌上的“开胃”玩笑并申明不能外传——这证明他知道并提醒这玩笑不妥而不能宣传,同桌没有异议就是默认——这应是常情道义。在这种前提下,他的危害达到了非要状告的程度了吗?显然没有,这就是灭亲未能到达大义的程度,故定位为“告密”是准确的。严厉处罚毕福剑,也就倡扬了告密,尽管不是主观故意;不表示,又为党纪政规不容,后来效尤咋办?因此,最恰当的处理是,责令自行辞职。
今年湖南,去年新课标的作文考题,并非不能成为考题,而是适用对象错了。如果是公务员尤其是官员竞岗,以此类考题为难考生,用来考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及其思想方法和逻辑能力,并无不可。但是,面对高考学生,你让他纠结,让他编谎,让他犯傻,是你高明,还是你愚蠢到家了?
(作者为原长沙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长沙市社科联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