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老长沙学校事 雅礼男生上演"香艳故事"

05.04.2015  13:34

  民国时期的长郡中学。

  1935年,抗日的烽火还没烧到长沙。这时的长沙是一座带摩登都市味的传统古城:人口44万,从东站到湘江边的中山路已修好,城市公交车每天奔驰在这条宽阔的大马路上;国货陈列馆已开业,每天人流熙熙攘攘……

  民国政府引进了西方的教育体系,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新式学校应运而生。这年,湖南省教育厅通过了《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大纲》等文件,长沙被公认为有着中国最好的学校和教育。这些星罗棋布在长沙各街巷的学校,或以人名、或以校址命名,点缀着这座开始走向现代化的城市。以1935年为节点,本报“记忆”栏目以校名、校址钩沉,以现在的五一广场为中心分城东、城南、城北、城西,打捞老长沙学校的故事。

  城东:湖南农业大学办校庆找到了“自家亲戚

  谈到城东的学校,有两所不得不说:一是位于马王街桂花井的修业学校,一是位于储英园的楚怡学校。这两所学校一直原名原址,实属难得。

  以“修德敬业”命名的修业学校,是由明德学校的12名学生创办的,这几个被退学的学生还试着办过中学、师范、工业学校等,只有马王街的小学办得最成功,新开铺的修业高级农校也很有影响,以至于前几年湖南农业大学追溯办学起源,竟找到了这个亲戚,于是有了百年校庆。

  楚怡学校就更加了不得,号称“三校一园”,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工业专科,简直一条龙教育。储英园中式建筑古色古香,是当时长沙最著名的小学。“惟楚有材,怡然乐育”的校训透着一股大气。城北稻谷仓的楚怡工业学校有机械、矿冶和土木专业,据说校址宽大,三层的教学楼为西洋古典式,与小学的风格迥异。现在的储英园校址门口有个学校简介,说是前总理朱镕基曾在此就读,其实朱镕基读的是楚怡工业学校,他只读了几个月,便退学考了普高,后来考上清华大学。

  城东的二里牌有所文艺中学,它的创办人是当过湖南大学校长、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的曹典球先生。这位民国时期湖南政教两界的大佬,一生经历丰富。为办文艺中学,他倾注一家两代人的心血,还把家产耗尽。这样的名人,湖南还有不少。

   城南:黎家坡的孔道学校,董事长是民国第一总理熊希龄

  1935年,城南有名的学校比较多,校名也多样。如以办学性质命名的省立第一师范,是中国最著名的学校之一。还有省立长沙高级中学当时也在书院坪,省立长沙女子中学在古稻田,这两所中学均为普通高中。乐古道巷还有所省立第一职业学校,这些学校都是公立的,政府为办学主体。

  在三府坪,私立的长沙府联立中学——长郡中学,教学质量一直是长沙的“盟主”。在青山祠,有所私立的湖南国医专科学校,是湖南最早、最大规模的高等中医学校,它的学生实习定点医院就是沙河街上的国医院。社坛街上有所长沙瞽女院,德国一位女传教士办的,带有慈善性质。很多人不认识这个“” (gǔ)字,它是文言文用语,即视障人士,校名表明了该校的招生对象。前些年该校筹备百年大庆,苦于找不到学校早期的相关史料,后在德国找到了当时完整的60多页文字记载和100多张照片档案。

  以地名命名的学校最著名的是妙高峰中学。昔时城南的妙高峰可鸟瞰全城,岳麓胜景尽收眼底。当时在校生超过千人。

  以阐明办学理念命名的学校更多,如城南的油榨巷有所明宪女子学校,校址比较俚俗,校名却是由《学记》“发虑宪,求善良,其必由学”而来,后学校创办人注入“阐明孙中山的宪政理想”内涵。很可惜这校名现在废了。

  城南上黎家坡府学宫有所孔道学校,听校名就知有弘扬传统文化意味。它办有大学、中学、小学、义学四部,董事长是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当时长沙教育界有句话:“妙高峰收藏的报纸完整,孔道的线装书保存最多”,可见它的教学特色。

  城北:雅礼的男生和福湘的女生上演“香艳故事

  长沙城北素来是教育比较集中的地方。明德中学(取自“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周南中学(见《诗经·国风·周南》篇),校名、校址均未变。现在去湘春路、泰安里就能找到这两所学校。也有校名和地址彼此错失的,如平浪宫的育群中学,可惜了一个诗意的地名。

  还有一些能找到地址,但学校早已烟消云散的。如兴汉门的衡粹女子职业学校,它办的艺术师范、缝纫等学科,曾得到刘海粟大师的推荐;中山西路还在,但有“湖南模范平民学校”之誉的民范女校不见了,据说它在大清银行旧址上建有四层楼高的教学楼,在校女生超过400人。

  1935年,雅礼中学还在麻园岭,雅礼校名来自《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位于不远处长春巷的福湘女子中学,和雅礼一样,同为美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它的女生穿着白衣黑长裙,骄傲得像公主,但看到雅礼的男生风度翩翩,穿着早上从枕头下拿出、压有刀子样线痕的校服,还是会有不少香艳故事发生。事实上两校也成就了几对名人夫妻,比如柳直荀、李淑一。所以长沙街上有“雅礼的哥哥,福湘的嫂子”一说。

  当时,荷花池有所兑泽中学,有学生800多名。这校名取自《易·说卦传》“兑为泽”,有“愿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内涵。离此不远的局关祠有所艺芳女子中学,校名则来自创办人曾宝荪校长的祖母郭筠所居的艺芳馆,郭为曾国藩的大儿媳。

  广益中学位于熙宁街,1935年是它的鼎盛时期。时任校长任邦柱,是全省有影响力的校长,也是著名的数学老师,外号“任三角”。这年他不幸病故,《大公报》以头号大字标题“广益校长任邦柱先生逝世——湖南教育界殒一巨星”报道。

  城北还有两所校址与学校都在,但校名不在了的学校。一是北正街教堂后的三一小学,校名取自《圣经》教义“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之说;另一所也是教会学校,位于盐仓街,一名来自意大利的神父当校长,他有个中国名字:白治文。白校长长沙话说得极溜,却不识汉字,真是奇了怪了。

  城西:“乡里”的湖南大学,引发复旦大学教师感慨

  本文把湘江河西岸统归为城西区。1935年时的湘江西岸,是离长沙城区很远的地方,即长沙人俗称的“乡里”。但西岸的岳麓山是享誉全国的名胜,岳麓书院更是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占有特殊地位。

  湖南大学就坐落在这里。那时从河东到湖南大学,路线是这样的:从大西门或南门出城,要坐船渡过两道河,中间经过水陆洲,再上岸步行三里多,过自卑亭后才到达学校。走一趟不容易。

  谈到湖南大学,我找到了一篇当年从复旦大学来此任教的教师写的文章:“山上的风景,诚是值得我们回忆,苍翠的树木,稀疏的田园,革命伟人的坟墓,寺院庙宇的古迹,都是山上的点缀品。在爱晚亭中,云麓宫里,和五龙塔前,望着山前山后的景致,觉得大地呈现着无限的美丽,自然界显着它们无限的幽雅。杭州的西湖,扬州的胜景,不见得能够胜过它。每逢着夕阳西下,湖大的教师和学生们,郊外散步,有说不出的美感,这是在上海的教师和学生在任何情形下所得不到的。湖南大学是湘省唯一的最高学府,成立的历史虽还只有四年,但文、理、工三院以往的背景,都有他们悠远的过去和优越的地位。在设备上,总算还觉得完备。两三栋巍巍的洋房,几所寺院式的旧屋,这就是湖南大学的教室和宿舍。”白话文刚兴起时的学生腔,描绘了湖南大学当时的情景。

  当时的岳麓山下,还有两所省立学校,一是位于夏家冲的省立高级农业学校,设有农、林专业,一是位于左家垅的省立第四职业学校,设有畜牧、兽医等专业,后两所学校合并,已不复存在。80年过去,岳麓山下,长沙高等文化教育聚集地的地位仍不可动摇。

  ■文/罗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