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夺得25项国家科技大奖
1月4日,中南大学“透明计算”实验室,校长张尧学在和学生一起探讨交流。记者 郭立亮 摄
■制图/王珏
湖南奖项
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国防科大领衔完成的“天河一号高效能计算机系统”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张尧学等主持完成的“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其他23项分获3大奖项
其他23项获奖成果涉及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项。
在9日上午举行的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由湖南省内单位主持和参与完成的25个项目获得奖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项。
其中,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团队研发的“透明计算——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也是湖南首次获得此项科研大奖。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制的“天河一号”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我省已连续两年摘取此奖。
“透明计算”将引领下一个计算时代
“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名字看上去普通,但却是占据计算机领域60年主导地位的冯·诺依曼结构传统网络计算模式的首次突破,这项中国原创的“透明计算”曾被现任英特尔总裁詹睿妮评价为“将引领下一个计算时代”。
究竟何谓“透明计算”?张尧学介绍了其几大特点:首先,可以兼容、调动、管理不同的操作系统。例如,你有单位电脑、手机、IPAD、家用笔记本等移动终端,各个操作系统都不相同,但只要安装了透明计算操作系统,你可在任何地点用任何终端进行操作,无需拷到U盘或存到邮箱。
其次,是“流式计算”模式。针对目前软件操作复杂、更新频繁、病毒防护等诸多问题,按照“流式计算”方法,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可以让人能随时随地获取服务。举个简单例子,如果把透明计算应用到智能家居如空调、电视、冰箱等上面,我们都不需要太多的遥控器,一个就够了。
“天河一号”计算性能居世界第一
“天河一号”是国防科大承担完成的国家863计划等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其曾以优异的计算性能在第36届国际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上位居世界第一,这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首次登上世界超算之巅,标志着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技术跨入了国际领先行列。
“天河一号”研制成功后,迅速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长沙中心和广州中心投入运行,目前已构建起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全数字设计与装备制造、能源及相关技术数字化设计、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计算、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处理等六大应用服务平台,广泛应用于大科学、大工程以及产业升级和信息化建设,在石油勘探、生命基因、脑科学、新材料、气候变化与气象预报、高端装备制造、互联网金融、电子政务及智慧城市等20多个领域获得成功应用。
■记者 黄京 实习生 何亮 通讯员 任彬彬
链接
湖南获奖名单(部分)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中南大学)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功能核酸分子识别及生物传感方法学研究(湖南大学)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冶金特种大功率电源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其应用(湖南大学)
高速重载工程机械大流量液压系统核心部件(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天河一号高效能计算机系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高端容错计算机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非耕地工业油料植物高产新品种选育及高值化利用技术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有色冶炼含砷固废治理与清洁利用技术(中南大学)
铝电解槽高效节能控制技术及推广应用(中南大学)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证结合研究的示范和应用(湖南中医药大学)
药物成瘾机制及综合干预模式研究与应用(中南大学)
超级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及区域化集成应用(湖南农业大学)
下一代网络与业务国家试验床创新技术研究及应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对话
“三栖明星”张尧学:
科研不是忽悠和炒作
张尧学一直是教育界“大腕”,曾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国家学位办主任,力推大学英语四六级等改革,现在是中南大学深受学生爱戴的“男神校长”;2006年他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闲暇之余著有多本随笔集和散文集;9日,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网络路由器之父、“透明计算”理念创始人的张尧学,又在科学界谋得“一席之位”,摘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真正的科教文“三栖明星”。
无论是官员还是校长,最缺的就是时间,许多人并不看好张尧学的科研能力。但他对科研实践,有着自己的领悟和感受。事实上,早在云计算概念出现之前,他就提出了透明计算,拓展了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带来了一场新的计算机革命。“做科研不是忽悠,不是炒作,也并不神秘,其一定是个长期稳打稳扎的过程。”从透明计算理念的提出到此次获奖,经历了近30年的时间,张尧学认为,这个过程是必须要经历的。“因为科研强调创新,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最忌急功近利,如果时刻想着要把东西做出来,就会很自然地选择最方便、最省力的方法,这决不可能创新。”
在他看来,中国要做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需要树立一种“科研自信”,同时要给予科研人员宽松环境和激励机制,激发出大家无限的激情、智慧和创造力。
(更多详细报道见1月11日都市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