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长沙马王堆帛书(图)
长沙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
星辰在线12月11日讯(长沙晚报记者 范亚湘) 昨日,因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物,有效地降低了疟疾患者之死亡率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盛装出席了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颁奖典礼。屠呦呦是首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她的获奖,使得青蒿素等中医药成为了世界的焦点。众所周知,青蒿素是从青蒿这种植物中提炼而来,而根据史料记载——
《五十二病方》最早记载了青蒿入药
昨日,全世界的目光莫不“聚焦”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而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更是引人瞩目。
上个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严重影响到了对疟疾病人治疗效果。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多年从事中医药研究的屠呦呦,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截疟的启发,成功地从一种叫着青蒿的植物中提取出的青蒿素,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发现。屠呦呦凭借发现青蒿素这个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并成为首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低海拔、湿润的河岸边砂地、山谷、林缘、路旁等地方,湖南是青蒿的主产区之一。青蒿古名“菣”,意为“治疗疟疾之草”。青蒿历来都是中国的“神药”,在《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中医药典籍中,都有用青蒿治病的记载。而青蒿入药,最早却见于长沙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该书《牝痔》篇中,两度记载了青蒿入药:“以煮青蒿大把二”和“青蒿者,荆名曰……”。
1973年,考古人员从马王堆三号汉墓挖掘出了一批帛书,其中,有一卷帛书格外令人关注,这就是被誉为代表了西汉前临床医学和方药学,也是现知中国最古老的汉医方书的《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全书为9911字,抄录于一高约24厘米、长450厘米长卷之后5/6部分,卷首列有目录,目录后有“凡五十二”字样,每种疾病均作为篇目标题,与后世医方书之体例相同,因此,医学界将之称为《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现存医方总数283个,用药达247种,其中用药记载有将近半数是《神农本草经》中没有的。书中提到的病名有103个,所治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此书所载绝大多数为外科病,其次为内科疾病,还有少量妇儿科疾病。书中除外用内服法外,尚有灸、砭、熨、薰等多种外治方法。
青蒿入药在那时主要用于治疗“牝痔”
《五十二病方》之《牝痔》篇中,两次介绍了用青蒿等植物入药治疗“牝痔”的方法。北宋时期成书的中医药典籍《圣济总录》论曰:“牝痔者,由热居肺经,传注大肠,又大肠久虚,风热留滞,故令肛边生疮而出血也,此皆酒食过度,毒瓦斯攻注所为,故又谓之酒痔。”所谓“牝痔”,就是因为内火过旺,肛门周边生疮。
第一次治疗“牝痔”的方法为:“之入窍中寸,状类牛几三【□□】然,后而溃出血,不后上乡(向)者方:取弱(溺)五斗,以煮青蒿大把二、鲋鱼如手者七,冶桂六寸。干(姜)二果(颗),十沸,抒置中,(埋)席下,为窍,以熏痔,药寒而休。”
“溺”作名词时,就是指人或动物排泄的小便。《牝痔》篇中这段话是说,人长了“牝痔”后,取人或动物排泄的尿液五斗,用两大把青蒿、七条手指长的鲫鱼、六寸的冶桂和两颗干生姜煮沸10次。然后,把汤汁倒入器皿中,将之放在挖有洞的褥席之下,对“牝痔”进行热熏,直到汤汁冷了而罢休。
第二次治疗“牝痔”的方法为:“青蒿者,荆名曰【口】。【口】者,荆名曰卢茹,其叶可亨(烹)而酸,其一,牝痔有空(孔)而栾,血出者方:取女子布,燔,置器中,以熏痔, 三(日)而止。”
青蒿的草本名叫什么?帛书此处已残缺,无考。同样,什么植物的木本名叫卢茹(即桔梗)也残缺了。青蒿和桔梗的叶子通过蒸、煮后会发酸。如果“牝痔”有孪生的小孔而出血,就将蒸、煮过后已晾干的青蒿和桔梗叶点燃放入器皿中,用布遮盖住器皿上方,对“牝痔”进行烟熏,三天后即可止血。
无论是用青蒿等植物入药对“牝痔”进行热熏还是烟熏,都是借助于药力和热力的作用,以促进腠理疏通,气血流畅,达到消肿,止痒,止痛,祛风之疗效的方法。
辛追夫人之美的秘诀是中医药美容?
1972年,当马王堆汉墓的主人辛追夫人的躯体被挖掘出来时,全身润泽、肌肤光滑细腻、富有弹性。埋葬在地下2000多年的辛追夫人还如此之美,这不得不让考古学家们都感到非常惊讶。但在随后的考古发掘中,似乎很快就揭开了辛追夫人之美的谜底。
在马王堆汉墓发掘出来的随葬品中,一系列和美容护肤相关的文物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精美的九件套化妆盒、粉扑、梳子、香囊、具美容功效的蚕丝枕、素纱襌衣、香料和中草药蒿本、香茅、佩兰、辛夷、杜衡、肉桂等……
“女为悦己者容。”据史料记载,赵飞燕、武则天、杨贵妃、慈禧太后等历代绝佳美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养颜秘方。很多宫廷剧中,都有后宫妃嫔们为了受君王宠爱,费尽心思进行美容的镜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多部古代中医药治疗和养生方面的帛书,其中《五十二病方》和《养生方》的出土,似乎让专家们找到了辛追夫人、以及历朝历代后宫妃嫔们保持美丽容颜的秘诀:运用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花、水、草、叶等纯天然的植物成分,精心呵护自己的美貌与健康,配合外敷内调的方式保养出白里透红的肌肤。正因为如此,古代美人们才有了“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风华绝代。
《养生方》是世界上最早的药物养生专著,《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古老的汉医方书,也是最早记载中医美容方剂的医籍,对“头脂”、“靡(磨)脂”、“巢”、“面靤赤”、“白处”等美容制剂已有明确记述。还载录了“般(瘢)”和“乾骚(瘙)”等与美容相关的疾病治法,列方13首。汉代时面脂、面汤等美容化妆剂型已诞生和发展,据《史记》载:“西汉时,郎、侍中皆傅粉”,这些都印证表明了当时美容化妆品的研制曾达到超强水平。
不能不说,辛追夫人之美,与生前注重中医药美容不无关系。
马王堆汉墓中的中医药文物
长沙马王堆汉墓的挖掘是20世纪的重大考古发现,但马王堆汉墓令人惊艳的并不只是辛追夫人,在出土的3000多件珍贵文物中,中医药文物同样叫人惊叹!
马王堆汉墓与中医药相关的文物除了《五十二病方》外,主要还有以下几件:
1、导引图
导引在古代是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医疗养生体育运动。彩色帛画导引图出土于三号墓。图上描绘了呼吸运动、肢体运动、器械操等44种练功术式,并标注名称及功用。据中医医史文献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马继兴先生的考证,这44幅导引图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题有病名的导引图,可知此类导引术式是用于治疗相应疾病的;第二类是题有动物形象的导引图,为模仿动物运动所创;第三类为器械运动的导引图,图中人物均以器械为导引的辅助手段;还有一类被归为其他类,标题意义待考。
2、中草药及彩绘陶熏炉
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中草药实物有10余种,是现存较早的中草药实物。分别为:茅香,别名香草,系禾本科植物香茅的根茎,香料;佩兰,系菊科植物佩兰的花及果实,性平,味辛,解暑去湿;辛夷,木兰科植物玉兰的花蕾及花梗,散风寒、通鼻窍;高良姜,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性热,辛温,温中散寒、止痛;桂皮,樟科植物浙樟的树皮;花椒,芸香科植物竹叶椒的果实,性热,味辛,温中止痛、杀虫;藁本,伞形科植物藁本的根茎,性温,味辛,祛风散寒,止痛;杜蘅,马兜铃科植物莲花细辛的根,散寒止咳、祛风止痛;姜,姜科姜属植物根茎,味辛性温,发散风寒、化痰止咳,此外还有朱砂。
以上药物均为现代中医常用的药物。除朱砂外,其他药物多气味芳香,具有芳香去湿、通气健脾、防腐杀菌等功效。这些药物在出土时被存放在香囊、枕头和熏炉中,用于预防疾病,调节精神。
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的彩绘陶熏炉,通高13.3cm,口径11.2cm,盖上镂孔,炉内装高良姜、茅香、藁本和辛夷等,熏烧时就可清新空气,祛除秽气,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3、《足臂十一脉灸经》
《足臂十一脉灸经》与其他四部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同抄在一幅长帛上。《足臂十一脉灸经》和未展出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全面讲述了人体十一条静脉的循行走向、所主疾病和灸法,是我国最早的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他们与《黄帝内经》中的文句、内容有很多相同之处。二书在经络上均只讲了十一条经脉,比《灵枢》少了一条厥阴经。所述经络循行方向以及主病病候,不仅比《灵枢》简略,有的甚至相反。据考证二书可能是《灵枢·经脉》的祖本。
4、《养生方》
单独抄在一卷帛上,以养生方药为主要内容,故帛书整理小组定名为《养生方》。原书32个标题目录,列于正文之后,经整理,尚可辨认27个,内容可归纳为7个方面,即治疗阳痿方;一般壮阳方;一般补益方;增强筋力方;治疗阴肿方;女子用药方;方中补益方。据考证,帛书《养生方》的抄写年代应在秦汉之际。该书对于养生学、方药研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5、《十问》
出土时与《和阴阳》竹简合成一卷。全书假托古代帝王、诸侯、官吏、名医、术士互相问答,提出十个有关养生保健的问题进行讨论。就如何顺从天地阴阳四时变化,注意起居饮食,坚持操练气功导引,重视方中养生等问题作了认真的探讨,以求得健康长寿。
6、《天下至道谈》
该书主要是论述高深的养生之道。实际上主要讨论有关性保健的问题。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对于“七损八益”的问题更是做了具体详细的描述。
除以上中医药文物帛书外,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与中医药相关的帛书文物还有:《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脉法》《阴阳脉死候》《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杂疗方》《胎产书》等七种,竹木简有《杂禁方》一种。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这些中医药文物,是汉代之前医药学发展实际情况的反映。从文物及其内容来看,汉代之前的医学领域已经覆盖了方剂学、诊断学、治疗学、脉学、养生学、导引气功、经络学、妇产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其内容非常丰富。尤其难得的是《五十二病方》的出土,填补了我国汉代以前方剂学专著的空白,这些帛书、竹木简的出土也进一步证实了《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学术水平,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马王堆医书乃至其他尚可能存在却未被发掘出土的古医书为这两部医书的编著提供了原始素材。同时,还可以认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也是诸多类似于马王堆医书中的两种医书,因其内容完整而系统,亦或是侥幸而得以流传下来,从而被后世封为中医学的经典之著。范亚湘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