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雕塑节过后的冷思考 命题作文终成自由发挥

06.11.2014  11:57

   

  法国雕塑家尼古拉·贝杜在和前来洋湖参观的学生们交流艺术创作的灵感。 王志伟 摄

  雷宜锌和他的作品《浏阳河》。李锋摄

  洋湖湿地公园内,一名前来参观的游客“有样学样”,摆出了和雕塑一模一样的造型。   王志伟 摄

  记者    尹玮

  正在攻读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刘同学被志愿者同伴们视为“骨灰级元老”。2014中国(长沙)国际雕塑文化艺术节举办的45天时间里,她几乎全程参与了雕塑家的翻译工作,见证了每一件作品的诞生。但直到雕塑节闭幕式的焰火燃起时,她也没能见到21件城市雕塑作品的最终模样。而此时,组委会有关人员已经在着手准备下一届雕塑节的筹备工作了。

  命题作文终成自由发挥

  长沙先导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继雄,在闭幕式当日举行的志愿服务总结会上,当着刘同学的面表达了对下一届雕塑节的愿景:“明年雕塑节将在更大程度上反映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的特点,要有时代性、历史性、文化性。”一言以蔽之,即作品要与长沙文化相通。

  刘继雄本人对这一新要求的解读,是下一届雕塑节将办成“命题作文”的形式:“让雕塑家结合湖湘文化这一大主题,自己选择具体的创作题材。”

  事实上,这届雕塑节也可以被视为是一场“命题作文”。但由于主题过于宽泛,加之事先组委会与各位雕塑家之间的沟通渠道有限等原因,最后变成了雕塑家的自由发挥。

  各位雕塑家在来长沙之前,就已经得知此次雕塑节的主题为“城市精神、城市文化、城市创造”。在此次雕塑节倡导者雷宜锌看来,这样的主题设定是“什么题材都能往里装”,更遑论要代表长沙文化。更为关键的因素是,对于外国雕塑家而言,长沙是个他们从未到访过的城市,印度的西迪·康塔·帕特奈卡甚至此前连中国都没来过。尽管雕塑家要在9月上旬才能抵达长沙,但根据雕塑节的整体安排,他们需要在8月底就将设计好的作品小样寄到长沙,方便组委会根据小样对雕塑材料进行初步加工。

  各类题材,八仙过海

  根据雕塑家最后的设计小样与长沙城市文化之间的关联程度,21件作品又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类型。

  第一类是作品是少数雕塑家利用网络查询了长沙的相关资料,根据有限的信息经过自己的想象加工设计出了小样,如加拿大的迈克尔·宾克利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中反映的阴阳思想创作的一男一女背靠背的《瞭望地平线》。尽管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长沙文化,但根据他和匈牙利雕塑家贝娅塔·罗斯塔等人事后的总结,“互联网上看到的,和现实中看到的长沙差异太大。”

  第二类作品是部分雕塑家依据自己了解到的中国文化进行的创作,其实这些内容和长沙的关系并不大。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化是一个比湖湘文化更具代表性的符号,也是更容易操作的主题。来自法国的尼古拉·贝杜是他们之中的代表人物,他从香港博物馆的朋友那里听到了郑和的故事,然后创作了《郑和的帆船》。事实上,这个主题在他脑海中已经萌生多时,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第三类作品的主题则和中国也没有多少联系。它们或者是来自于雕塑家个人的生活感受,如肯尼亚的杰拉德·穆腾迪的《思想自由》代表了非洲的思考方式;或者取材于西方流传的神话故事,如巴西的希瑟路·得·阿维拉的《太阳花》依据的是希腊神话关于向日葵的传说。

  让外国人做出长沙口味是个难题

  为什么外国雕塑家最后的作品主题会如此多样?和他们打交道较多的志愿者、组委会工作人员首先给出了性格原因的解释。

  “一些外国雕塑家是很自由奔放,这不仅是针对他们在艺术创作时的灵感来源而言,就连他们平时的行为也一贯如此。”刘同学以雕塑家湖湘文化采访之旅时的表现为例,“我们去参观长沙的历史文化景点,你不可能依照中国游客的方式带他们逛完整个岳麓书院、一个一个参观点详细介绍。只能约定一个时间在哪里集合,然后让他们自由行动。”

  除了雕塑家本身的性格原因,雕塑节行程安排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明年雕塑家要做湖湘文化的主题雕塑,那也得先安排他们来长沙,然后再根据他们的所见所闻做设计。”雷宜锌总结说,“但国际雕塑大师自己的工作也很繁忙,这其中有大量的协调工作要做。”刘继雄在采访中也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他指出,组委会明年会花更多时间和雕塑家沟通,“春节以后就要启动准备工作,今年的筹备时间还是有点短。”

  但在部分雕塑家看来,文化传统是个更加潜在的因素。意大利雕塑家帕斯奎勒·马蒂尼就表示:“每一位雕塑家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就比如我受意大利文艺复兴传统熏陶。这样一来,雕塑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就不可能完全抛开本身的文化元素。或者说,将自身的文化因子融入作品中,正是雕塑家的本职工作。”

  长沙离国际雕塑文化艺术之都有多远

  在2005年通过的《长沙城市雕塑规划》中,就已经结合湖湘文化元素规划了一批城市雕塑作品。根据规划,在北至湘春路,东至清水塘路,南至劳动路,西至湘江大道的范围内将建设成一个历史文化雕塑区,在历史文化遗址点设置一系列相应雕塑。今年9月,规划中的长沙和平解放纪念碑已经开始征集设计方案。

  在雷宜锌等本土雕塑家看来,要建设国际雕塑文化艺术之都,长沙的城市雕塑还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雕塑节的初衷就是希望能给长沙留下一批国际雕塑大师的作品,增添长沙文化艺术气息,提升长沙城市文化品位。”

  虽然这次雕塑节中许多雕塑家的创作和长沙文化关联不大,但在部分专家看来,一座城市的城市雕塑是一个多元、包容的体系,它恰恰需要更多题材的作品,以符合不同人群的需要。

  这届雕塑节四位中国籍雕塑家之一的朱尚熹就是持此观点。他认为,公共艺术最重要的是人文关怀。“在城市雕塑发展的早期,这种大型地标性雕塑符合当时国内城市建设的需要。但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城市雕塑要更多地关心社区,关心社区居民。”朱尚熹解释说,“社区里的雕塑应该直接反映百姓身边的生活,因为社区居民与它是零距离接触,不可能做得尺度很大。这次雕塑节中,不少雕塑家的作品探讨的是对家庭生活、亲子关系,比如意大利帕斯奎勒·马蒂尼《巢》、法国索里亚·朱迪的《小丑》,这就很符合一般社区的需要。”




(稿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作者:尹玮)
(编辑:向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