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闰九月”百年一遇 老百姓最想了解如何养生

16.10.2014  11:03

  “今年有四奇:两头春、闰九月、元宵遇上情人节、384天”近期在微博和微信上成热段子,其中“闰九月”是百年一遇,老百姓最想了解: 

  制图/易昊

  星辰在线—长沙新闻网10月16日讯(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赵鸿  胡翠娥)

  指导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范建民    心脏病诊治中心副主任医师

  杨成龙    心脏病诊治中心医师

  核心提示

  近期,在微博、微信上疯传这样的段子:“今年有四奇:两头春、闰九月、元宵遇上情人节、384天”。四奇中最奇的当数“闰九月”,据查,闰九月是百年一遇,即一年出现两个九月,闰九月是古代历法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但需顺应其季节特点。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下降,气候偏于干燥,且人们经夏季过多的消耗之后,机体各组织系统均处于水分相对贫乏状态,如果这时再受风着凉,极易引发头痛、鼻塞、胃痛、关节痛等系列症状,一些老年病、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呈高发态势。人们不禁问:处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段,我们该如何保健呢?

   1花板饮食禁忌

  进补要对人对症补

  “合理膳食,以防燥护阴、滋阳润肺为准则。”范建民认为,这是此期饮食总的原则。

  秋季干燥,秋燥之气易伤肺。因此,饮食宜清淡,少食煎炒之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多吃些酸味食品,如广柑、山楂等。适当多饮水,多吃些萝卜、莲藕、香蕉、梨、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尽量少食或不食葱、姜、蒜、辣椒、烈性酒等燥热之品及油炸、肥腻之物。

  体质、脾胃虚弱的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晨起可以粥食为主,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黑芝麻粥等,可多吃些红枣、莲子、百合、枸杞子等清补、平补之品,以健身祛病。但忌吃大鱼大肉,瓜果不能过食。另外,要注意饮食清洁卫生,节制冷食、冷饮,以免引发肠炎、痢疾等疾病。

  此时进补十分必要,但应注意禁忌:

  1.不分虚实。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不虚不宜补,虚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应对症补益,否则会适得其反。

  2.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会有害。

  3.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药补不如食补。

  4.贵贱之分。昂贵的食品其实并无奇特之功,凡食疗均有一定的对象和适应症,缺什么,补什么,切勿以贵贱来分高低。

  2  疾病预防

  心血管病多发季节 

  秋季气候干燥,气温多变,加之夏天人们的体力、精力消耗较大,体质相对较弱,范建民提醒,要高度重视秋季的疾病预防。

  1.支气管哮喘。属于过敏性疾病,每年夏末秋初开始发作,深秋季节发展到高峰。这种病各种年龄、不同性别都可患,且易反复发作。因此,患者首先要避开过敏因素:风媒花粉、霉菌孢子、螨、某些生产性粉尘等。

  2.慢性咽炎。秋天气候干燥,咽炎若在急性期得不到彻底治疗,就会成慢性咽炎,多由虚火上灼所致,防治上宜滋阴清热,可用药物防治,如用麦冬3克、甘草1.5克、金银花3克、乌梅3克、青果3克,用开水泡,常服用。

  3.心血管病。秋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脑血栓、脑溢血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季节。患者要坚持服药,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4.中风。进入深秋时节,患者要重视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原发疾病的治疗,如发现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应及时就诊。

  5.抑郁症。秋风扫落叶,凄风凄雨,往往使人触景生情,特别是老年人,严重者,终日郁郁寡欢,容易患上抑郁症。因此特别要注意心理调适,保持乐观情绪,可选择登山锻炼、外出旅游等,以排遣消极情绪。

  3  日常保健

  秋风秋雨也要乐观开朗

  “日常保健最重要的是,锻炼身体,心情开朗。”杨成龙如此认为。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强身健体

  秋高气爽,是户外活动的黄金季节,要早睡早起,锻炼可选择登高、慢跑、快走、冷水浴等项目。秋季干燥,早晚温差较大,有利于细菌、病毒繁殖与传播,随着干燥的灰尘,一些细菌、病毒在空气中飞扬,常会引起呼吸道疾病的传播,是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病的高发时节。因此,这类患者要加强保暖,做好预防工作。

  衣装适宜,谨防着凉

  在此季节,老年人既要注意防寒保暖,又不能过早、过多添加衣物。只要不是过于寒冷,就要尽量让机体保持凉爽状态,使其具有抗御风寒的能力。但同时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减衣服,以保暖防病。

  保持乐观情绪,静养心神

  秋天万物逐渐凋谢、呈现衰败景象,此时老年人心中最易引起衰落、颓废等伤感情绪,因此,要注意调养情志,要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内心宁静,适当延长夜间睡眠时间。可经常和他人、家人谈心,或到公园散步,适当看看电影、电视,或养花、垂钓,这些都有益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稿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作者:杨蔚然 通讯员 赵鸿 胡翠娥)
(编辑:乐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