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长:清理“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
昨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北京召开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视频会议,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要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并加强地名文化保护。
现象 有地方热衷起洋地名
会上,李立国说,地名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在国家治理、文化传承、国防建设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广泛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表示,要在做好地名文化资源调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等地名文化保护工作的同时,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营造规范有序的地名环境。
“一些地方有地无名、一地多名、地名重名、地名不规范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热衷于起洋地名、乱改老地名的现象屡禁不止。”李立国说,有的城市存在大量“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地名,这些不规范地名的存在,不仅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也丢掉了乡愁记忆。
去年5月,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也表示,抓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来进行。他还特别指出,有些地名很古怪,比如,土桥和八公里路合并后叫“土八路”。
实际上,针对多地大量存在“洋地名”等现象,早在1996年起实施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其中包括居民区、楼群、建筑物等。”
措施 坚决防止乱改老地名
除了起洋名、怪名的问题外,各地方重名的现象也大量存在。李立国说,有的城市有七八条建设路、公园路等重名道路。宫蒲光也曾介绍,很多城市都有这种现象,比如有的城市里“新村路”就有6条。
此外,随着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新地名产生,同时有许多老地名不断消亡。据民政部统计,近30年来,我国就有6万多个乡镇名称和40多万个村名称被废弃。
如果清理整治地名乱象,一些需要清理的地名势必将涉及更名,是否意味着全国很多地将掀起“更名风”?
对此,李立国表示,要将地名文化保护和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与地名普查其他各项任务一并安排部署,避免形成地名更名之风。
“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李立国表示,清理地名的同时,要坚决防止乱改地名,绝不能让大量地名文化遗产无端消失。
■ 专家
“乱改地名是人为截断记忆”
针对近年来一些地方乱改名的现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告诉新京报记者,许多地名承载了一个地方人长时间的记忆,本身已经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改名则是把这些记忆人为地截断。此前,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也曾表示,一些地方热衷于改老地名,起一些洋气点的地名,“不仅让群众看着一头雾水,也割断了地名文脉”。
“比如说荆州,它在三国时期就很有名气。一看到这样的地名,就自然想到我们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竹立家认为,像“曼哈顿”“威尼斯”这样的“洋地名”出现在村镇城乡,反映出改名者崇洋媚外的心态,又不符合本地的历史、文化和环境生态,极其不合适。
竹立家非常赞赏一些历史名城将文化遗址地区保护起来,甚至恢复古名的做法。
他还表示,许多古村名应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尤其是对那些还没有消失的古村,不能轻易改变地名。
新京报记者 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