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科技特派员于美娟改进生产技术,帮助企业提高效益

04.08.2015  19:03
 

一台台大米精加工机器轰隆轰隆地运作,在位于长沙县高桥镇的长沙学仕湖米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经过一道道繁杂的工序,一粒粒稻谷在这里变成了一袋袋晶莹剔透的精制大米。

引进稻壳提良器,提高糙米、老糠利用率;设计布袋除尘器,治理大米加工所产生的粉尘……去年,来自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员于美娟的到来,让原本陷入发展瓶颈的公司焕发新活力。

成立于2004年的长沙学仕湖米业有限公司,其大米加工车间里的机械大都为成立之年购置,十多年的运行磨损,加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设备已难以跟上新时代人们对大米的精细要求。“企业要发展,它的生产设备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可更换机械设备带来的巨大资金压力也可能会让企业陷入发展窘境。”在粮食加工行业里打拼了10多年的公司负责人李创一方面为落后的设施设备着急,一方面又苦于资金困难,进退两难。

正当李创为更新生产技术、设备焦头难额之时,科技特派员于美娟通过反复实验与研究,为公司带来了一套设备改良方案,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细节完善、更新,既实现了生产质量的提升,又节约了更新换代的投入资金。

如今,在于美娟的指导帮助下,公司在砻谷机内部新安装了一套稻壳提良器。“通过这套装置,砻谷机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将糙米和老糠分离开来,与之前相比,平均一吨谷子少浪费三四斤。

大米加工更加精细化的同时,生产车间里原本粉尘漫天飞舞的环境也有了大幅改善。“刚来公司的时候,就觉得车间里粉尘较多,不仅影响了生产环境,对工人的身体也不好,容易导致职业病。”发现这一问题后,于美娟建议公司在除尘工作上加以改进。然而,粮食加工行业的效益本身就比较低,除尘器的造价也相当昂贵,去市场上购买成品显然不实际,于美娟为此伤透了脑筋。回到研究所后,她翻遍了资料,并组织农科院的多名专家进行商讨,最终亲手为公司设计了一套较为时髦的布袋除尘设备。

去年十月,在于美娟的指导下,李创成功制作出4组布袋除尘器,除尘效果丝毫不比市面上购置的机器差。“在外面买要4万一组,自己做的话成本只有1.5万元,4组下来节约了10万元呢。”对于于美娟“DIY计划”的实施效果,李创竖起了大拇指。

现在,每月定期到公司生产一线实地查看情况,研究解决新问题成了余美娟的“必修课”,她正计划着为公司的棚仓扩建和大米生产线改造继续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