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步行街满街都是中低端品牌 专卖店营业额降七成
8月30日,长沙市黄兴南路步行街,受附近施工和客流量变化等影响,一些门面暂时关门歇业。 记者 田超 摄
开栏语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世界变了。曾经辉煌的步行街不行了,被称为“三湘第一街”的黄兴南路步行街如今客流锐减;实体商场“沦为网店试衣间”,曾经红火的金苹果、弥敦道等服装市场正遭受巨大冲击;就连曾被认为是“受互联网冲击最小“的餐饮界也感受到了丝丝寒意,更多的餐馆开始送外卖……
可以看到,实体经济正经受着来自互联网的压力,重现繁荣的希望在何方?本报今起推出“互联网影响实体经济”系列报道,对此展开调查,进行解读。
■记者 朱蓉 实习生 李雯辉 王卓琳 何达
没有了黄兴铜像,没有了栈道喷泉,现在的长沙黄兴南路步行街只剩下雨天泥泞难走的路和店内大喇叭招揽顾客的嘈杂。
过去,这里是长沙的一张商业名片,而如今满眼只见中低端品牌。
比邻五一商圈,步行街可算是寸土寸金,多位商家表示,这里的租金十几年来就几乎没降过,一路攀高。
一面是业主们不愿降租,一面是互联网电商与地铁围挡双重夹击下商家租户们苦苦维持,矛盾日益凸显。有人持续亏损依然坚守,有人带着满满的期待抢入新门面,有人收拾货物搬离了这个已经驻扎了很长时间的商业区……
沦落
顶级品牌难觅
一堆堆打折商品码在店内最显眼位置,到处是店员鼓着掌费力叫卖的声音,入秋开始转凉,步行街的商家们或许将要面临开街以来最难熬的秋冬。
8月30日,黄兴南路步行街。由于地铁2号线出口持续施工,解放西路与黄兴中路交界处,公交车、小汽车如80岁的老太般移动迟缓。
位于街口附近的一家烤肉店内,一店员正卖力地做着烤串,“生意不好做,老板也是在亏损的状态下勉强维持。”而他所在的行业,已经是被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是“受互联网冲击最小”的餐饮。
“步行街内街很没档次,商家为了招揽顾客竞相降价,促销单页、纸条贴得遍地都是。”御泥坊店员杨女士如是说。
记者注意到,步行街外街如今的入驻品牌与仅一街之隔的王府井百货、友阿春天相比,档次相去甚远,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走平价路线的休闲服饰品牌,如美特斯邦威、以纯等,最高端的也是卡宾、阿迪达斯、耐克等。
以黄兴广场为分界线,将步行街分为南北两街,从南走到北,发现不少品牌在这条街上占据了不止一个门面。据统计,国产运动品牌安踏、特步分别有6个门面,意尔康、依思Q以5个门面紧随其后。另外,克莱蒂珠宝、耐克、海澜之家也都拥有4家门面。而拥有2至3家门面的品牌则更是多达17家。
从品牌构成不难看出,如今的步行街已不再是大牌眼中的“香饽饽”,走遍整条商业街也难觅一家国际知名品牌身影。“来逛街的多是年轻人,逛的人多,但是真正买的人却不多。”一家门店营业员如是说。
惨淡
服装店:月营业额从百万直跌70%
步行街最火的时候,恰巧是手机通讯和运动品牌最春风得意的时候。彼时,步行街的黄金位置和大铺面,必定少不了运动品牌与手机经销商。
“以前步行街E区2楼至3楼全是胜道体育的门面,集合了很多运动品牌,阿迪达斯设在3楼,现在经营接连亏损,改为2楼的一小半面积做体育,我们的门面也跟着从3楼搬了下来。”在步行街E区2楼胜道体育阿迪达斯专卖店工作的黄先生认为,电商的兴起对运动品牌影响很大,3楼改成了餐饮、眼镜销售及网吧等其他行业。
这家阿迪达斯专卖店已在步行街开设了十余个年头,不到1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每月租金高达十余万元。黄先生回忆,以前月销售额达80万至90万元,而现在基本每天都在亏损,一个月要亏10余万。
“逛的人不多了,底下有围挡,天桥又拆了,停车还很困难,消费者要来逛很不方便,造成高端客户逐渐流失,相比之下网络购买却能以性价比和便利性吸引更多消费者。”作为一名普通店员,黄先生日子过得郁闷,最近的月薪已经降到2000余元,因为销售数字上不去,还要“天天挨骂”。
据了解,在阿迪达斯对面的耐克专柜,在过去月销售额能超百万,而今年7月的营业额仅30余万,降幅同样较大。
通讯店:手机月销3000多台降至500台
和黄先生一样日子过得有点糟心的,是同样在E区2楼乐语通讯工作的黄女士。黄女士是这家店的店长,工资每月在3000元至4000元之间浮动。据她介绍,这家500平方米营业面积的店,月租为24.1万元,“虽然生意越来越差,但是租金从没降过,平均每月亏损31万元。”
自从苹果、三星手机开始与运营商捆绑销售,小米等互联网直销手段玩得呱呱叫的品牌市场不断打开,手机通讯商家便开始步履维艰。“专门逛街买手机的顾客越来越少,步行街这块已有多家手机通讯店倒闭了,而我们的销量也从过去的一个月3000多台降到现在每月只能卖到400台至500台。”黄店长说。
记者注意到,乐语通讯5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中,靠后的营业面积基本闲置,并不能真正实现销售。而为了节约开支,该商户已将门面分租给了一些轻餐饮品牌。
另外,在步行街内街中,大量门面闲置,曾红火一时的“动漫sky”、海宁皮草街等项目中也出现了大量门面关闭,无人做生意的景象。
坚守
亏损也要占码头
可以说,互联网大军兵临城下这一两年,步行街的商家们饱受了巨大的冲击。但奇怪的是,至今为止,步行街的临街门面却依旧抢手,新店不断开张,还有一些老店则宁愿亏损也要占着一方好码头。
“看好步行街的长期发展,现在宁愿亏点,也要占住这个好码头,只是不知道这一波淡季何时是个头。”虽然隔壁卖臭豆腐的商家已经撤离,做麻辣卤鸭生意的杨女士却仍在坚持着。
而乐语通讯黄店长则说,步行街依旧是长沙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分公司想撤出,但总公司认为在此处开店是对公司连锁品牌形象的展示,能起到拓展门店形象推广的作用,“不允许关门”。
御泥坊店员杨女士坦言,30平方米左右的营业面积,租金一年要60万至70万,盈利空间并不大,“但作为互联网起家的品牌,御泥坊在步行街开店主要是为了扩充线下实体店,相较之下盈利可能就没那么重要了。”
话虽如此,但生意场上自然还是“能盈利者为王”。实体经济正面临挑战,做零售的商家们在经营思路上需要新招,除了应对修建地铁带来的客流减少问题,互联网“大敌”问题该怎么解决也急需妙招应对。
背景
曾经的
“三湘第一街”
早在十余年前,步行街还是个挺新鲜的概念。2001年,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长沙市引入福建三木集团和香港兆祥公司共同开发建设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投资额约为11亿元。
第二年,黄兴南路步行街正式开街,入驻经营户达880余家。根据步行街管委会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当时的步行街人气不愁,日均客流量逾10万人次,节假日高峰可达20万人次,最高达到30万人次。
“记得当时有个冰淇淋店在年轻人中很流行,一个要20块,虽然价格高但我每次买都要排长队。” 在长沙上了4年大学、毕业后在此工作了近8年时间的罗女士回忆,当时的步行街可以说是全长沙“新奇特”商品的风向标,很多流行商品从这里发源。
一位曾经在某服饰品牌步行街形象店工作过的吴先生说,大店分上下两层,营业面积均超500平方米,开业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挤得“水泄不通”,很多时候服务员不得不站在凳子上为消费者服务,一天下来嗓子哑是常事,“在当时,很多流行的休闲服饰品牌喜欢在步行街开大店,除了美特斯邦威,还有以纯、班尼路、佐丹奴等品牌,从来不担心客流量。”
很快,黄兴南路步行街“三湘第一街”的美誉不胫而走,不少外地前来长沙旅游的游客也将这里列为必游景点之一。2年前,家润多旗下Hishop开业,湖南特产被当做一个重要商品品类进行陈列。当时,超市负责人称,“步行街是长沙重要的旅游景点,这一安排是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购物方便。”而就在不远处的沃尔玛超市,湖南特产也有大范围陈列。
不过,就在数月前,记者曾偶遇3位东北来长旅游的游客。其中稍微年轻的一位女士向记者打听,“请问步行街在哪里啊?”对话的地点就发生在黄兴南路步行街口,地铁围挡旁。当听到自己脚踩之处便是步行街的回答时,3人失望的表情难掩,随即询问了太平街的位置便离开了。
曾经的“三湘第一街”,在互联网对零售业的巨大冲击之下,伴随着地铁施工带来的交通不便,正在经历转型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