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棚户区改造工作形成一套“长沙模式”让百姓获得实利
有机棚改实施之后,都正街修复成为了一条历史风貌商业街区。长沙晚报记者 陈飞 摄
制图/王斌
星辰在线4月21日讯 长沙晚报记者 黄汝兮
上周末,曹阳带着父母来到芙蓉北路。这里,原是曹阳父母年轻时工作的地方——长沙火车北站。原来总面积1820亩的火车北站棚改片区,如今,老厂矿、老站场已经不见了踪影。这里,正嬗变成长沙金融生态区。
今天的芙蓉北路,一幢幢高楼刷新着城市的高度。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国际五星级酒店、时尚潮流购物中心、高端精品住宅、绿意盎然的生态走廊都将汇聚于此。这里将会成为长沙又一张闪亮的名片。
近年来,长沙的棚户区改造工作,创新推动“四增两减”、“市级统筹”、“有机棚改”、货币化安置工作经验,形成了一套棚改工作的“长沙模式”。不但改善了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也提升了城市品质。现在,这一模式已得到了住建部的高度肯定。
A 四增两减,促城市品质提升
拥挤的窄巷,开不进一辆小汽车;破旧的房屋,容纳着一家三代人……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长沙中心城区里还藏着许多这样的棚户区。交通堵塞、环境恶化、配套不足,这些问题滋生出了亟待整治的“城市病”。
品质是城市的生命。长沙市住房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城区棚改工作是长沙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有效破解“城市病”的手段之一。近年来,长沙棚改工作坚持以“四增两减”为导向,增加公共绿地、增加公共空间、增加配套设施、增加支路网密度、减少居住人口密度、减少开发强度。这样一来,不仅尊重了城市发展规律和城市现有脉络,同时,也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记者了解到,在桐梓坡大板房、清水塘炮后街等棚改项目中,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教育配套用地、停车场、支路和绿化广场,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通过棚改,长沙内五区增加公益“四类用地”105.54公顷。
B 有机棚改,为城市延续历史文脉
除了“四增两减”,棚改工作的“长沙模式”,更包含了“有机棚改”——这一长沙特色的棚改经验。长沙市住房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志坚告诉记者,长沙市棚户区的有机改造,不是单纯为改造而改造,而是把改造和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芙蓉区都正街,改造前是一条破烂不堪、环境极其恶劣的狭窄小巷。余东是这条街上的老住户,一家三口经营着一个50平方米左右的门店。都正街改造之前,家庭月收入仅7000元,而改造之后,余东经营起了一家小卖部。每逢假日,都正街游人如织。现在,余东一家的家庭收入达到了10500元/月。
改造前,都正街上的门店不足30家,门店租金户均收入每月不到1100元。改造后,门店增加到74家,户均租金收入每月增加到3200元。更重要的是,在有机棚改实施之后,原本狭窄破旧的都正街,修复成为了一条历史风貌商业街区。三百米长的都正街上,詹王宫、城隍庙等历史遗址走出了历史的尘埃,古宅、古井、古店也都重回老街,以崭新的状态迎接八方来客。
据了解,今年长沙将继续推进有机棚改。重点实施以潮宗街为代表的棚改项目,让破旧的棚户区,华丽转身成为具有湖湘文化标识和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区。
C 货币化安置,让百姓获得实利
棚改“长沙模式”中,“四增两减”、“有机棚改”两项经验提升了城市品质,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而货币化安置的棚改经验,更让棚改户实实在在地获得了实惠。
“我一个月工资只有3000多元,如果没有货币化安置政策,不可能这么快就住进这么好的商品房!”湖南石油化工建设公司下岗再就业职工王俊杰,原本一家三口居住在一套21.65平方米的一居室中,现在,因为棚改他已经拥有了一套令人艳羡的江景房。
2014年9月,王俊杰所在的黄兴北路棚户区,实施了货币化安置政策。除此之外,王俊杰符合享受15万元棚户区改造安置补贴条件,政府还组织棚改户团购商品房。因此,王俊杰立马以团购价在6公里以外的城区买了一套74.77平方米的商品房。算上安置补偿、购房补贴,加上税费优惠,王俊杰购房后还剩了15 万元,搬家、装修、租房过渡都没有了压力。
王俊杰的生活变迁,是棚户区改造中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2015年,长沙主城区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已达到89%。长沙市住房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全市铺排棚改项目131个,计划改造42343户、553.63万平方米、计划完成投资256.46亿元。其中,主城区将继续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确保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不低于80%。也就是说,今年,有更多像王俊杰这样的棚改居民,将真真切切地从货币化安置中获得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