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机关“拆墙透绿” 拆围墙化“心墙”

06.08.2016  12:06

  长沙115家市级、县区以及街道的机关单位,历史性告别“大院围墙”时期

(天心经开区的围墙和大门拆除后只留下了保安岗亭。)

  三伏天的长沙,白天气温最高超过38℃。早晨六点不到,退休职工陈阿姨就来到小区隔壁长沙档案局办公楼南侧的小山包上散步锻炼。

  “山上的绿化好,有山有水有亭子,以前围在档案局院子里,我在隔壁小区住了好几年,从没进来过。过去,一看到大门和铁栅栏,总觉得不自在,现在四周铁栅栏和西边侧门都拆掉了,就像家门口的社区公园,进出方便。”陈阿姨说。

  长沙市档案局机关大院的变化,源自于2015年以来长沙在全市机关单位范围内推行实施的“拆墙透绿”行动,115家市级、县区以及街道的机关单位,告别“大院围墙”。

  拆围墙化“心墙”

  早上七八点,在位于长沙城东的芙蓉区政府机关大院办公区内,车辆络绎不绝,过往人员行色匆匆。办公楼四周的园林绿化区内却是一派优哉游哉的景象,老人们正在散步、舞剑、打太极拳,还有年轻父母推着婴儿车在便道上漫步。

  芙蓉区机关大院处在两条主干道交汇处,方圆数公里内可供市民休闲的绿地极少,而大院内的满园秀色曾长期被“锁”在围墙内。2014年,芙蓉区率先在长沙市9个区县中拆除了机关大院四周的1100多米铁护栏。

  “围墙拆除后,机关大院的停车场、篮球场、羽毛球场、自行车停靠点、厕所等设施,都实现了24小时免费对外开放,原来的园林绿化区域新修了供市民漫步的便道,在大院四周还增添了不少入口,现在机关大院已经成为附近社区名副其实的‘后花园’”,一位在这里上班的干部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说。

  “不要‘衙门’,开发区就该开门办公,展示开放的姿态。”在原来机关大院门口的保安岗亭边,长沙市天心经开区负责人对记者说,天心经开区不仅拆掉了围墙和大门,还在办公楼四周种植花木、设置椅凳和健身器材,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周边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夜幕降临,长沙市委党校办公楼前后歌声飞扬,楼前有人在跳广场舞,楼后有人在练健身操。绿化区内,三三两两的市民正在散步。“我们拆掉了600米围墙,考虑到教学需要,校园内白天限制市民进入,晚上就全部开放了,为了方便市民跳舞,还安装了音响和照明灯。”长沙市委党校行财处处长刘海军介绍。

  长沙县机关大院也已消失,以前封闭的围墙和威严的大门被拆除,院内被圈起来的绿地与停车场,与一路之隔的星沙文化广场相连,成为长沙县城面积最大的市民休闲文化广场的一部分。

  “拆除门、墙之后,不管是群众,还是机关干部,都觉得心理上的距离更近了。”长沙县委办主任王国良说,看到市民在花草树木间悠闲散步,“共享”公共资源的情景,感觉“很美妙”。

  具体负责推进“拆墙透绿”工作的长沙市委副秘书长李建贵告诉记者,去年长沙市9个市县(区)政府机关大院率先拆掉围墙。今年4月开始,专项行动又扩大到市直、区直及所辖街道、社区的机关单位。截至目前,长沙市陆续拆除115家市属和下级机关单位围墙、围栏;开放绿地面积近32.5万平方米,相当于45.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

  “推倒围墙以后,实实在在还绿于民,有助于化解机关门难进的印象,展示了政府自信开放的心态,有益于融化‘心墙’。”湖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覃正爱评价说。

  “我的地盘我作主”观念也要“拆”

  “拆墙透绿”实施之初,长沙市也有少数机关单位很不情愿,转不过弯,推三阻四。有人质疑拆墙的意义,认为劳民伤财;有人提出,“我们的院子本来大门就是开放的,拆不拆墙都无所谓”;还有人讨价还价,希望拆一面留三面。

  一直参与这一改革的长沙市园林局副局长韩晖向《瞭望》新闻周刊坦言,表面来看,反对的人主要是担心围墙拆除以后,办公秩序和安全卫生没了保障。深层次的原因,可能还是观念出了偏差。最关键的因素还是根深蒂固的“围墙意识”在作怪:“大院是我的,我的地盘我作主”。这种意识应该说由来已久,各地普遍存在。

  面对阻力,长沙市没有半途而废,而是调整工作手段,加大力度。确立了“高规格”的工作机制,由市委办牵头,坚持“一周一汇总,一周一调度”,负责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拆除范围、技术指导、工作经费、验收标准等等具体问题。市委督查室则对全市“拆墙透绿”工作开展“点对点”督查、“地毯式”核查。通过约谈、通报批评等多种方式督办抓落实,还明确将“拆墙透绿”、“政令畅通”纳入年度绩效考核。

  李建贵告诉记者,在实践中,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为啃下“拆墙透绿”这块“硬骨头”,长沙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党政机关带头,从市、区县两级机关大院开始,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干部带头,万事不愁。”实践证明,党政机关带头拆墙透绿增绿,为全市各单位树立了榜样和标杆,提供了借鉴和保障,是确保拆墙透绿增绿大行动顺利推进的关键。

  为解决哪些拆哪些不拆的问题,长沙市明确要求分类施策。对城市建成区范围内临路临街、由各级财政投资建设的实体围墙全部拆除;对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未办理合法审批手续的临路临街、独立的、替代围墙的门面,全部清理拆除;鼓励具备条件的居民小区、企业积极拆墙透绿增绿。同时,明确监狱和看守所、中小学校及文物保护单位等三类单位的围墙可以保留。

  截至目前,除具有特殊保密需求的市教育考试院、市检察院等少数单位之外,长沙市属单位的围墙和栅栏已基本拆除。长沙市区两级财政还安排了专项资金,帮助一百多家“拆墙透绿”责任单位做好机关大院开放以后的安保措施和保洁工作。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拆墙单位的工作秩序并未受到什么影响。长沙县四套班子所在的机关大院开放以后,办公楼前后的停车位全部向市民免费开放,每天进进出出的车辆非常多。在长沙县治办公楼前,一位受访保安告诉记者,“车虽然多了,但并没出什么乱子。”

  韩晖告诉记者,城市绿化最大的制约瓶颈是土地,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绿化用地不足的矛盾越发凸显。长沙市通过“拆墙透绿”,开放绿地面积32.5万平方米,围墙内外的绿地融为一体,城市绿化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市民休闲空间进一步扩大。

  向“开放型城区”探索延伸

  受访城市规划专家表示,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量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影响路网布局,导致城区存在大量的“丁字路”、“断头路”,造成交通拥堵,也影响了社区居民的日常出行。

  在城市新区开发过程中,长沙市早就已经在试水建设“开放型城区”。长沙治所驻地原本在湘江以东的老城区,十多年前迁移到了相对比较偏僻落后的湘江以西地区。在新的行政中心,四套班子坐落在岳麓大道、金星路、杜鹃路、观沙路等四条主次干道之间,所有办公楼四周都不设围墙。

  “那一带没有‘机关大院’的说法,整体上被称作‘市府板块’,东南西北四面都有出入口,内部道路与外部道路连通,虽然车流量不小,但极少发生交通拥堵。因为有湖有山有草坪,现在一到晚上,周边很多居民都会到市府板块散步。”长沙市一位群众说。

  李建贵告诉记者,在市属机关单位“拆墙透绿”基本完成的情况下,长沙市已经向住建部报告,准备结合老旧社区提质改造,在部分老城区探索试点“街区制”,以此逐步推动部分老旧小区和单位大院的内部道路公共化。目前一些示范建设工程正在有序推进。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开福区陈家湖社区。作为典型的老旧社区,陈家湖社区云集了很多国企宿舍楼,很多房屋建于上世纪70或80年代,在岁月的更迭中早已破旧不堪。小区内围墙林立,私搭乱建较多,多处道路不通,社区内经常发生交通拥堵,绿化和健身休闲场所极少。

  “我们在制定提质改造方案时,结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倡导的‘街区制’,对原来小区内所有违章建筑以及楼栋间的围墙进行全面拆除。”陈家湖社区支部书记何友珍介绍说,由于陈家湖社区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十分迫切,拆墙并未遭遇什么阻力。

  何友珍告诉记者,陈家湖社区拆违拆墙后,还增设了“两横一纵”内部道路,与原来的陈家湖路一起形成“两纵两横”的内部道路联通格局,并且还与社区外面的城市公共路网实现了互联互通。这一系列措施,有效缓解了社区内拥堵不堪、停车困难的问题。

  不久前,记者在陈家湖社区看到,一些工人正在拆掉围墙的位置栽种银杏,楼栋与楼栋之间搭着许多架子,工程技术人员正对原有房屋的立面进行改造。家住陈家湖社区的周女士对社区改造充满期待,“围墙拆掉了不要紧,只要做好安全管理就行了。”

  受访业内人士也指出,受观念、规划、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大规模推行“街区制”难度还很大。如何在取得群众理解下,务实推进这一改革,高度考验地方政府的执政智慧。专家建议先在具备条件的部分封闭小区和机关大院试点,待积累一定经验以后再逐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