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未来5年大目标:国家中心城市

26.09.2016  14:03

   原标题:  未来5年长沙大目标:国家中心城市

  9月25日,中共长沙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长沙人民会堂开幕。图/记者华剑

  红网长沙9月26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赵晶 实习生 杨金平)“在推进基本现代化中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是长沙的使命和责任,也是长沙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易炼红同志说。

  9月25日,中共长沙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长沙人民会堂开幕。上午8时30分,代表们相继步入会场,应到代表493名,实到代表477名,符合法定人数。9时,胡衡华同志主持大会并宣布大会开幕。

  易炼红代表中共长沙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易炼红指出,长沙要担当起国家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放眼全球,长沙在世界城市发展格局中主动作为是大势所趋;审视全国,长沙强化中心城市辐射聚散功能是使命所在;立足全省,长沙提升首位城市引领示范作用是责任所系。

  易炼红指出,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实现基本现代化,要着力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国家创新创意中心、国家交通物流中心“三个中心”。要加快建设能量更大、实力更强、城乡更美、民生更爽的“四更”长沙。

  易炼红说,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把创新作为发展基点和核心战略,大力提升城市创造力;瞄准全球产业发展方向,扬长补短,聚优成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区域经济中心;打造更加“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的品质长沙,充分展示现代化大都市的国际品质和湖湘文化标识;打破观念理念和体制机制束缚,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水平;坚持以文化提城市品位、树城市品牌,形成与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软实力;必须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以实实在在的发展变化增进群众获得感,让幸福指数跑赢GDP增速。

  □解读

  从“区域性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

  长沙迎来“塔尖”机遇

  什么是国家中心城市?长沙为何提出这个目标?9月25日,记者采访了此次报告的主要起草人之一,长沙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欧阳浩。

  “长沙在未来几年实现基本现代化,需要找到一个战略支撑点。目前,中央有意对国家中心城市进行重新布局,新增一批国家中心城市。这对于长沙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堪称百年大计。”欧阳浩说。

  2005年,国家住建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首次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概念,它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的城镇体系格局,使“中心城市”成为全国城镇体系金字塔的“塔尖”。此后,逐步进入国家中心城市的分别有6个,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

  去年12月12日,在重庆举行的一场智库论坛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加速发展一批中心城市。今年3月份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

  “过去,长沙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也就是区域性中心城市。这是长沙在战略定位上的一个重大变化或提升。”欧阳浩说。

  据媒体公开报道,目前已有武汉、沈阳、南京、大连、青岛、福州、郑州等十余个城市参与国家中心城市的角逐。杭州、厦门、石家庄、苏州等城市,也在谋划参与竞争。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切实可行,也充满挑战。”欧阳浩说,“依据长沙在全国的战略地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居第6位的经济总量,以及科教、文化等创新创意优势,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基础、有条件,也到了这样的发展阶段。”

  “当然,长沙目前的国际竞争力、对外开放度和辐射力还不够,还没有进入特大型城市行列,这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短板,也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欧阳浩说。

  记者 赵晶 实习生 杨金平

  未来五年目标

  长沙给自己定了三个“小目标”

  当今时代是以城市为主导的时代,城市群和大都市在城市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长沙要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必须深度融入世界城市体系。

  中共长沙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未来五年,长沙将全力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国家创新创意中心和国家交通物流中心。对此,我们邀请了相关专家及一些与会党代表谈了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国家智能制造中心

  实现“长沙制造”向“长沙创造”升级

  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的机遇,加快构建智能制造服务体系、产业链条和人才高地,推动制造业率先向高端、智能、绿色转型升级,率先建成智能制造城市。

  ——中共长沙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

  报告提出,要加快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推进智能制造和“互联网+”行动,打造一批智能化示范企业,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新材料、食品、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实现倍增,发展北斗导航、虚拟现实、机器人、3D打印、航空航天、智能驾驶等未来产业,实现“长沙制造”向“长沙创造”升级。

  长沙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长沙经济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汉辉认为,长沙有一大批高端制造企业,例如长沙经开区的三一重工、山河智能、博世汽车等,这批高端制造企业是长沙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的基础。未来长沙打造智能制造中心,首先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其次是企业自身要推进产业智能化。

  同济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王安麟认为,智能化光靠钱是砸不出来的,智能制造中心建设必须要有理念、有路径。数字化是工程机械产品智能化的技术路径,长沙打造智能制造中心应该在数字化和一体化上下功夫。

  记者 罗雅琪 陈张书

  国家创新创意中心

  建设创意设计之都、博物馆之城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推进文化跨界融合,扩大文化国际影响,做强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推进“东亚文化之都”“媒体艺术之都”建设,让长沙成为全国重要的文化创新、运营、交易、体验中心。

  ——中共长沙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

  报告提出,在创新能力方面,长沙将强化原始创新,实施重大前沿技术攻关计划,在超级计算、北斗导航、基因工程、生物育种、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此外,长沙将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升级。建设创意设计之都、博物馆之城。以湘江文化创意产业带和浏阳河文化旅游产业带为主轴,以美丽中国·长沙文化产业示范园、恒大海花谷、铜官窑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为支撑,以马栏山创意集聚区、后湖国际艺术区、长沙(国家)广告产业园等新型园区为承载,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升级版,提升“文化湘军”竞争力。

  长沙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市政协原主席臧宝山认为,长沙是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文化创意方面来说,首先要注意保护传统的文化,特别是珍贵的文物。在创意创新的基础上还要做好传承,要在过去的基础上创新。

  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认为,创新与创意,离不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对于一个城市的产业发展而言,文化创意产业还要重视与当地文化的结合,例如结合当地民俗、特色产业等,从而形成文化资源。

  记者 罗雅琪 徐海瑞 实习生 莫茜

  国家交通物流中心

  形成“水路空铁”放射状开放通道

  充分发挥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区位优势和“空铁一体”、多式联运的交通优势,推动交通物流一体化、集装化、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发展,打造国家综合交通物流枢纽。

  ——中共长沙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

  报告指出,未来长沙发展,将瞄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形成“水、路、空、铁”放射状开放通道,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全国铁路枢纽,构建铁水联运枢纽。在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方面,长沙将推动黄花国际机场由“单跑道”变“多跑道”、由航空港变航空城,坚持客货并举,开辟覆盖国内重点城市、通达五大洲的“空中丝绸之路”,谋划建设长沙第二机场。在打造全国铁路枢纽方面,推动渝厦、长九高铁和河西高铁站建设,拓展“五定班列”“湘欧快线”,依托长沙北站、霞凝港区、霞凝口岸等构建铁水联运枢纽。融入长江黄金水道,提升湘江长沙至岳阳段通航能力。

  长沙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湖南高岭建设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经理韦拥民认为,长沙的“海陆空”运输,特别是铁路运输、水运以及航空运输方面的能力不错,就打造国家交通物流中心来说有一定的基础。长沙现在在建“空港城”“高铁新城”,使长沙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特别是“霞凝港”的建设,意味着长沙在水运方面,与国外也有了一定的联系。

  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副教授周爱莲认为,长沙打造国家级交通物流中心,从交通区位上具有一定优越条件,建议后续大力发展信息系统和物联网工程。同时,建设国家级物流中心应着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发展,尤其是拉动和激活广大农村腹地的特色产业的发展,畅通农村物流通道。

  记者 罗雅琪 范典 实习生 蒋曼娇

社区“微治理” 居民“唱主角”
社区党员带领孩子们在社区的绿树上安装 “鸟巢”。星沙新闻网
24个项目签约 6大优惠政策公布
  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专题招商推介暨中国空港经济区星沙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