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曾被元帝文宗改名为“天临”

27.11.2015  10:01

 衡山禹王碑。 杨华供图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社神图》,又名《神祗图》、《太一将行图》等。长沙简牍博物馆供图  

 岳麓山禹王碑摩崖石刻。 网友“走走停停”供图

 星辰在线11月27日讯 长沙晚报记者 范亚湘

  老长沙记忆多种多样,有的尚能见到实物,有的记录在典章史籍里,有的却只是在民间代代相传……但不管这些记忆存活在哪里,总能发现记忆背后的故事。诸如长沙之名的演绎,每一次演绎,都有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

  “长沙”一名因一只鳖而来

  但从隋朝至元朝初期却叫潭州

  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地名,在3000多年前,长沙就叫长沙了,只是“长沙”一词最早见于史书之上,是因一只鳖而来。

  战国以前成书的《逸周书·王会篇》记载了3000多年前即前11世纪周成王在雒邑大会诸侯和各方国使臣的盛况。周成王为了防备东方叛乱,在今河南洛阳营建了一座新的据点雒邑。周朝一统天下,雒邑竣工后,各路诸侯方国当然要敬奉礼品,以示祝贺。“权扶玉目。白州比闾,比闾者,其华若羽,伐其木以为车,终行不败。禽人菅,路人大竹,长沙鳖。”这段话是说,在雒邑外台的南边,靠东一边,依次摆放的贡物是:权扶,猫眼玉;白州,棕榈。棕榈树,其华像羽毛,砍树作车,至终不腐朽;禽人,菅草;路人,大竹;长沙,鳖。这是“长沙”一词最早见于史书之上,尽管是因一只鳖而来。

  方物以地而名,可见长沙当时已是很有名气了。那个时候长沙属于“扬越之地”,亦被称为“荆蛮”,对周朝服威纳贡,那只“长沙鳖”应该就是“荆蛮”首领敬献的。雒邑盟聚,“长沙鳖”脱颖而出,名声大震。随后,《战国策》中有“长沙之难,太子横为质于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长沙,楚之粟也”等,长沙成为了楚国的重要粮仓,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长沙二字在史书上已是屡见不鲜了。

  远古时代的长沙也应该有一个名字啊!但到底叫什么名字,没见直接的记载。不过,也有人说,那时,长沙就叫“长沙”。《湘川记》云:“秦分黔中郡以南之沙乡地区置长沙郡,则长沙之名始于洪荒之世,而以之为乡为郡,则在后世耳。”所谓洪荒之世,就是人类尚未进驻,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史记》载,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废诸侯,立郡县,分天下为36郡,“郡置守尉监”。在原楚国的“江南”之地,正式设立长沙郡。《汉书·地理志》曰:“长沙国,秦郡。”郦道元《水经注》云:“秦灭楚,立长沙郡。”从此,长沙开始纳入全国统一的政治体制,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

  曾经流寓湖湘的杜甫有诗云:“乱离难自救,终是老湘潭。”有人就说,诗里的“湘潭”就是指今天的湘潭,显然错矣。那时,还没有湘潭这个地名,这里的“湘”是指湖南,“潭”是指长沙,即潭州。商周中后期,已占据广大北方的统治集团屡屡南下。《竹书纪年》载,周昭王曾三次南征,但均遭到“荆蛮”的顽强抵抗,最后“南巡不返”,“卒于江上”。相传,周昭王一路打到了长沙,今长沙之南临湘江而立的昭山因此获名。昭山下的湘江有深潭,水流湍急,曰“昭潭”,此地即为昭王葬身之所。隋朝统一中国后,因长沙有“昭潭”,乃改长沙为潭州,设立潭州总管府,自秦以来的长沙郡被废除。唐朝灭亡隋朝后,沿袭了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长沙仍被称为潭州。

  从隋朝到元朝初期,即使郡、道、州、路等长沙地方机构名称改来改去,但潭州地名两字一直未变。

  元文宗因曾在长沙“居数月”

  登基后给长沙改名“天临”

  1276年,元军大将阿里海牙占领潭州,随即“分遣官属招徕末附者”。南宋荆湖南路各州见长沙归元,“皆率其民来迎”,湖南迅即平定。次年,元王朝为用兵岭南和稳定湖南局面,将荆湖行省治所设在潭州。南宋广南西路平定,荆湖行省辖地扩大到了今广西地区,遂改为湖广行省。潭州因是元朝平定湖湘、征服岭南的前沿基地,湖广行省时称“潭州行省”“湖南行省”。

  元代早期长沙一直称潭州路,可到了1329年4月,怎么忽然改为“天临路”?潭州改“天临”,打破了历来地名均有来历的惯例,似乎有点莫名其妙。不过,这却是元朝文宗皇帝图帖睦尔亲自下诏所改,而且,这里面还隐藏了一个郁闷悲凉的故事。

  1320年夏,因权臣倾轧,元武宗次子图帖睦尔被放逐到遥远荒凉的海南岛。此时,元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败,皇族内讧不断,朝中政变迭起,不到三年时间,皇帝如同走马灯似一连换了几个。1323年,泰定帝即位,召图帖睦尔于海南之琼州(今海口)。图帖睦尔有幸被召,那个高兴劲自不必说。遂日夜兼程,涉风涛,越五岭,一路北上。可走到长沙,元泰定帝对图帖睦尔还是不太放心,“还至潭州,复命止之。居数月,乃还京师”。由于对未来不可料定,居潭州这段时间里,图帖睦尔可谓寝食难安,夜夜惊魂。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其时,潭州是元代沿长江的新兴商业大城市之一。元代诗人陈孚在咏潭州的诗中更有“百万人家簇绮罗,丛祠无数舞婆娑”的描写。图帖睦尔到底在长沙停留了多长时间,没有具体记载,只知是“数月”。由于潭州市井繁华,图帖睦尔居长沙期间虽然精神上郁郁寡欢,但在物质生活上还算滋润。长沙百姓对图帖睦尔这位未来的皇帝也算客气,不曾刻意去刁难他。可以说,长沙给图帖睦尔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1323年底,图帖睦尔顺利地从长沙回到了北京。谁料,生性老实的图帖睦尔却没能斗赢他那帮强兄悍弟,旋即又被外放建康(今南京)、江陵。1328年,泰定帝死,权臣燕铁木儿发动政变,恭迎图帖睦尔登上帝位,是为元文宗。

  饱经流离之苦,受尽侮辱委屈,而今扬眉吐气,登顶皇帝宝座,图帖睦尔没有忘记他生命中曾经的徙居之地那些百姓们对他的友善,遂颁布诏书,将这些地方一律改为吉祥之名,于是,建康改集庆、江陵改中兴、琼州改乾宁,潭州改天临。天临,即天子临幸之意矣。这是有史以来,长沙唯一一次遭遇皇帝改名,即若“天临” 一名时间不长,但无疑给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长沙增添了有趣的一笔。历史总是这样的有趣,长沙不知不觉和元代的皇帝结了缘,改了一个希奇古怪的名字,得了一个啼笑皆非的殊荣。

  朱元璋灭了元朝后,明朝长沙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带有前朝皇帝莅临之意的天临路改为潭州府。1372年,又改为长沙府,从此,潭州一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同时,长沙的行政区划基本上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长达5个多世纪之久,长沙之名亦沿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