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长沙:64年前,长沙开建大型火葬场
中国人民救济总会长沙市分会印制介绍长沙市火葬场的封面照。长沙晚报记者 周和平翻拍
星辰在线4月4日讯(长沙晚报记者 周和平) 又是一年清明时。在鲜花追思的“无烟清明”和“绿色清明”中,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文明祭扫行列。在长沙,亦如祭扫,丧葬在移风易俗中与时俱进。60多年前,当火葬这种节约环保的丧葬方式在国内提倡,便得到长沙有识之士振臂响应。昨日,在长沙市档案馆,当沉睡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人民救济总会长沙市分会筹建火葬场业务计划草案》《火葬场介绍》等档案被解密,一段见证长沙丧葬文明的尘封往事也逐渐被揭开。
档案史志
1951年由救济总会长沙市分会筹建
长沙市档案馆保存记录长沙丧葬史料的档案,最早多见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工作人员逐一检索,《中国人民救济总会长沙市分会筹建火葬场业务计划草案》《火葬场介绍》《长沙市火葬场使用暂行办法》等档案依旧保存完好,这些或手写或印制的档案,通过一个个片段记录,将长沙火葬文明的历史串了起来。
根据档案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提倡火葬改进丧葬事业,长沙市人民政府为适应广大市民的需求,合理改进社会土葬习俗,同时长沙市协商委员会也根据湖南省首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长沙市区域代表王凯延的建议,建议政府在郊区设立火葬场,以免尸骨暴露,有碍卫生。为此,1951年10月,中国人民救济总会长沙市分会作出建火葬场的决定,这也是长沙首次建设大型正规火葬场。
此前,长沙南门外太乙寺原设“化身窑”两个,系佛教界僧人私有,专为僧尼化身之用,规模简陋,年久失修,新中国成立后已由沙湖乡农会接收,继续使用。但此处依山做窑,烟囱极矮,毗邻学校,构造简单,卫生方面尤不合理,当地小学及公安派出所曾数次派员反映,要求迁徙,建设科学规范的火葬场势在必行。
档案钩沉
三次派员去上海武汉等市实地观摩
为建好这一适应形势、改变丧葬陋习的火葬场,作为实施方的中国人民救济总会长沙市分会,未敢有丝毫懈怠。在档案鲜为人知的细节记载中,至今能感受到这份沉甸甸的责任:“筹划期间,本会曾收集各大城市有关火葬事业的种种资料,先后三次派员去上海、武汉等市火葬场实地观摩,吸取先进建筑经验……”
1952年9月,长沙市火葬场在南门外城郊金盆岭江宁公山正式开建。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民政厅转拨中南军政委员会民政部辅助资金,长沙市人民政府指发前长沙市工程公司捐助资金。经过4个月施工,火葬场于第二年元月底全部完工。2月1日开始对外开放,便接受火葬办理,为市民丧葬提供服务,并配合社会开展移风易俗厉行节约教育。
《长沙市火葬场使用暂行办法》也在1953年1月21日颁布实施。根据规定,为倡导与便利为死亡市民举行火葬,凡申请火葬者,须先向本市蔡锷中路276号中国人民救济总会长沙市分会办理登记手续,缴验当地公安派出所发给的证明或机关证明文件,领填火葬申请书。
档案寻踪
金盆岭火葬场12年前实现“退休”
长沙市火葬场在金盆岭建成使用后,在改扩建中走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随着长沙市社会经济和殡葬改革的发展,殡仪服务设施现状与需求矛盾日益凸显,昔日城郊的金盆岭也成为城区的组成部分。
据相关记载,1996年3月1日,长沙市人大相关会议天心区代表团提出“长沙市殡仪馆搬迁至远郊”的提案,提交长沙市人民政府办理。当年4月25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新殡仪馆选址,并在市政府常务会议决定选址雨花区黎托乡侯照村。
2002年1月15日,新殡仪馆在雨花区侯照村奠基开建。作为长沙市重点建设项目的一大工程快速推进,2004年9月27日,全新的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竣工投入使用,从此长沙的殡仪服务以现代化标准起点踏上新的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