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家长投诉“家委会收钱给老师送礼” 教育局纪委调查

18.12.2014  11:51

  收钱遭人怨 做事无人帮

  班级家委会地位尴尬,如何建立新型友好模式成难题


漫画/余宁山


  星辰在线—长沙新闻网12月18日讯(记者 岳霞)长沙某中学的李老师刚休完婚假回到学校,马上受到学校和长沙市教育局纪委的调查,因为有家长投诉“班级家委会成员收钱给老师送礼”,投诉的家长把板子基本打在“家委会”身上。投诉者在信中表示,老师是不会也不敢开口要礼物的,但是因为家委会的存在,“在班上收钱,把大家的钱当自己的钱送给老师,老师肯定高兴”。

  为了加强家校联系,现在每个学校对建立“家校通”沟通平台以及家委会对话平台都非常重视,每个班都会成立家委会。家委会的操作模式各有不同,事实上不少家委会的操作与当前教育部门的“不收费”要求有冲突。而家委会的不少家长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这些冲突让他们不仅困惑,而且为难,期待教育行政部门不用“一刀切”方式,共同探索更好的操作模式,毕竟所有人的目标都一致——为了培养优秀健康的孩子。

  投诉

  收钱被指讨好老师

  班级家委会被投诉

  除了对家委会收钱送老师有意见,投诉家长还认为,送完礼跟老师搞好关系的是家委会几个家长的孩子,并不会让全班孩子都能享受到一致的待遇,对其他孩子不公平。

  这种投诉并不是个案。 在长沙市教育局官网上,关于投诉的两大热门话题,一是补课,二是收费问题。

  一位家长投诉表示班级家委会“强迫学生家长交600元所谓班费”,“除家委会几名成员外所有家长都很气愤”,“费用明细为给老师送礼二千多、老师补课辛苦费现金几千等等”。

  矛盾

  教育部门规定“不能收钱”

  班级活动开展“需要用钱”

  为了规范学校收费,目前长沙市教育管理部门实行“一费制”,明令禁止学校额外收取其他费用。但是这些费用在家长看来远远不够。

  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小学校长表示,教育行政部门下拨的费用,是基本经费保障。“就好像只配备了‘三菜一汤’,但是现在很多家长希望给自己的孩子开个‘满汉全席’。”另外,现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非常多,这些都需要费用支持。“打印个宣传册,给孩子们准备一些奖品,都需要钱,这些钱从哪里来?有的班级老师为了‘避嫌’,不收费,只好尽量少举办活动。”

  这样的做法虽然省事,但是也会引来家长不满。不同班级间孩子会有比较,没有活动,孩子没有锻炼的机会,家长没有沟通交流的平台,班级气氛不活跃。

  刚把孩子从郴州转入长沙读书的舒女士就有很明显的对比:“以前我们那个班级,家长从来没见过面,孩子也是每天上学放学,课外再无活动。孩子还是需要玩伴,不管收获多少,他玩得开心就足够了。”

  教育部门规定“不能收钱”与班级活动开展“需要用钱”,怎么解决这些矛盾,最后都是班级家委会面临的问题。

  调查

  AA制、轮流坐庄制

  家委会自创各类生存方式

  “你们班的家委会是如何操作的?”以此为话题,记者近一个月来调查了近50位不同学校和不同年级的家长,发现目前长沙市不少中小学班级家委会都有着自己的生存法则,有的堪称“神一般的存在”。

  一部分家委会采用“AA制”的管理和收费方式,对于班级事务需要的费用,以家委会的名义收取,统一结账。这类操作方式能够顺畅操作的前提是需要有一个值得信任的家委会,以及全体家长对这种方式的认同。不然很容易引起家长投诉。

  另一种方式就是“家长之间的轮流坐庄”。“上次我孩子班上搞运动会,我就买了两箱水去了,另外一个家长买了一些三明治。”家长陈先生告诉记者,班级有时候会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些综合性实践活动,也是家长轮流请客,“都是为了孩子嘛,没那么多计较。”不过这类方式存在的前提是班级中已经形成良性相处模式,家长之间甚至有良好的互动交往。

  另外还有一些小众的家委会方式,有的堪称“神奇”,因为家委会不仅成为班级服务共同体,甚至成了经济共同体。“我们班的一个家长很会投资理财,我们缴纳一定的费用,理财盈利用作家委会活动的开支。”这位雷姓家长表示,家长之间甚至相互委托理财,关系不一般的深。

  思考

  作用只在“收钱”

  家委会大材小用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目前很多班级家委会基本处于服务状态,属于“会计”加“保姆”。

  作为班级家委会会长,家长李丽跟记者列举了最近一个学期她为班级做过的服务:“体育运动会后勤,合唱比赛准备服装和配套饰品,统一购买数学口算题卡,购买保险等等。”

  相比来说,国外的家长委员会更独立,参与性更广,甚至还会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体制。“我孩子在美国读过一年,学校有不少亚裔,家委会也像个联合国一样,会按学生比例吸引亚裔家长进入家委会。家委会权利很大,有时候甚至选择哪门课程,课程选哪套教材,家委会的意见都是重要参考。”正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的大学老师张曼告诉记者,家委会是真正影响到了孩子教育,参与度非常高,“当然这就要求家长比较了解教育,本身接受过高学历教育。”

  不过在从事教育行业三十多年的老教师罗元芳看来,这已经是国内“家委会”很大的进步了:“以前开个家长会至少有一半家长不到,现在家委会把家长团结起来,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出谋划策,加强家校之间联系,至于参与度和专业度,肯定会越来越高。”

  目前不少家委会的操作,是一种夹缝中的生存,免不了打点擦边球,怎么样才能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委会模式,仍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关链接

  抱怨:家委会义务干活不落好

  “嫌我干不好,请你来”

  李丽是个全职家庭主妇,孩子读初一后,她积极争取,成为了班级家委会会长。当初申请的时候,李丽确实有自己的私心,想跟老师联系紧密一点,可以多了解一些儿子的学习情况;另外自己是全职妈妈,也有时间做一些班级公益性的服务。

  不过一年多下来,李丽觉得,其他都还好,因为跟老师建立密切的联系并非一定要当家委会成员,儿子也成长得很顺利。让她觉得不太舒服的是,有时候费力干活,却不能获得大家的理解,甚至还遭来一些抱怨。

  “比如在外面活动时订餐的问题,我要先去踩点,跟别人砍价,点好菜;最后大家不一定能满意。”李丽说,比如买集体活动服装,“已经要家长按孩子身高给了尺码,但是到最后还是会有不少家长嫌大了嫌小了要换,只好又回收,然后到店家那里磨嘴皮子换衣服。”

  李丽说,不少家长总以为家委会成员是为了讨老师欢心做这些事情,可以让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另眼相看。“如果真要费这么多精力靠这种方式来跟老师‘搞关系’,还不如直接跟老师联系。”李丽很委屈。

  另外她觉得,说句公道话,家委会成员有时候不仅付出的是时间和精力,更有人脉和资源,“比如为孩子活动提供一个场所,给班级活动请教练或者专家什么的,都是家委会家长自己解决了。”李丽觉得,如果有家长还要说三道四,那只有实行家委会“轮岗制”,“嫌我干不好,请你来。”




(稿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作者:记者 岳霞)
(编辑:杜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