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湖南的机遇与挑战
潇湘晨报制图。
历经30多年酝酿,长江经济带终于上升为国家战略。
作为新一届政府承前启后、发展经济的重要决策,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向内使劲的重大战略布局。长江经济带,将被培育成中国经济一条新的“内生动力带”。
几乎同一时间,国务院正式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长江与洞庭,都纳入中国发展“新棋局”。
这一江一湖,对湖南意义非凡。从地理上来看,如果说长江是一个杠杆,那洞庭湖就是一个支点,江与湖的组合,可以撬起湖南。而今,这个杠杆组合,获得了新能量;湖南,也获得了再次被撬起的新机会。
潇湘晨报推出《大江大湖》系列报道,探讨湖南如何做好这篇“江湖大文章”。
湖南很多政府机关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区域规划图。
这副规划图将湖南分为四个经济板块。东边,是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南边,湘南三市组成国家转移产业示范区;西边,湘西州等多个市州组成大湘西板块,纳入武陵山扶贫开发片区。唯独北边,以岳阳、常德、益阳为主的洞庭湖周边地区,长期未获“正名”。
今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湖南“四大板块”均上升为“国家队”。这一消息,与当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集11省(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长江经济带建设一起,对湖南的意义堪称重磅。
5月9日,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发改委主任谢建辉,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称为“长江经济带在湖南这一块最大的支撑”。
“反过来说,它也是长江经济带重新成为国家战略后,湖南获得的第一份大礼。”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省政府参事朱翔,是洞庭湖经济圈最早的研究者之一。
长江经济带会给湖南带来什么?湖南如何应对它?
“依托洞庭湖,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
地图上看,长江经济带的形状像一条龙。
人们也热衷于以此来描述经济带上的核心城市:龙头是长三角;龙尾是成渝地区;龙身,则是包括湖南湖北在内的长江中游。
“龙头和龙尾有上海和重庆的支撑,都翘起来了。龙身相对弱一点,它能否硬起来,关乎长江经济带的成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研究室主任刘勇说。
刘勇是国内最早公开研究“中部崛起”课题的学者之一。作为湖北人,他对湖南的关切也由来已久,并注意到坊间这样一个争议:湖南和湖北,谁是龙身部分的“腰”。
“湖北有8个沿长江城市,湖南只有岳阳一个。岳阳的长江沿岸有100多公里,而武汉有500多公里。武汉的港口体量,比岳阳强得多。”即使是素来力挺长株潭压倒武汉的湖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张萍,也承认在谁是“龙腰”的争议中,湖南没有与湖北正面交锋的优势。
那么,湖南在长江经济带中该如何定位?早在1990年代,湖南的主政者就有过思考。1995年,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在《湖南经济》上发表文章认为,湖南处于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经济圈的结合处,能接受两个经济板块的双重辐射。这是湖南的优势。
那么,湖南的发力方向,应该是“在两个经济地区的渗透融合中发挥作用。”
“这个观点,和今天的‘一部一带’说很相似。”朱翔所说的,是去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指出的湖南区位优势——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
“一带一部”成为中央对湖南的新定位,被写入湖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从这个角度看,再提湖南能不能竞争过湖北,就没大多意义了。”刘勇认为,“分工不同,加强协作”,应该是对双方关系的更准确定位。
张萍进一步解释。他指着地图说,“湖北长江干流岸线长,铁路干线里程短,它的主要工作是横向的长江轴线开发;湖南正好相反,长江岸线短,但有几条纵向大干线,京广铁路、107国道,主要任务是连通南北。双方的优势和定位,应该是互补的。”
今年4月获批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被视为湘鄂协作的成果。它包括了湖北的荆州,湖南的岳阳、常德、益阳三市和长沙部分地区。规划获批,也让湖南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定位归为清晰。5月6日召开的湖南省委常委会指出,“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切入点,以洞庭湖生态区建设为依托,以岳阳城陵矶港为桥头堡,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水平,推动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将交通体系融入长江,是发挥连接点优势的关键”
刘勇注意到,目前传出的关于长江经济带规划的消息中,一个词汇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交通综合运输体系”。“水运是中心,但不仅仅是水运。”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吴传清做了进一步解释。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长江的通航量,因为各大城市的长江大桥、三峡大坝和各省风起云涌的引水工程,已经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应该依托长江的水道,建立东西沿长江,南北从长江延伸出去的铁路、公路、港口、水运等多种方式在内的综合交通体系。
“沿海为什么能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它靠海,能发展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现在中央倡导发掘长江的交通潜力,也是冲着这个区的,用个概念来说,是‘内陆沿海化’。”他说,“云南贵州都注意了这一点,提出要重新开发乌江,融入长江战略。湖北就不用说了,它这几年主要做两件事,一是“1+8”城市圈内的轨道交通建设,另一个就是武汉航运中心,计划投资过千亿。”
5月6日召开的湖南省委常委会也指出,抓紧建设湖南内陆水、铁、空口岸体系,加强“一湖四水”航道疏浚,依托黄金水道对接长三角、上海自贸区。另外,还要储备一批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铁路、水运、能源设施以及各类开放性平台项目,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以湘江为依托的交通体系能否融入好长江,是湖南能否发挥‘连接点“优势的关键。”刘勇提醒。
湘江水系唯一的通长江口,在岳阳。湘江在这儿入洞庭湖,再入长江。岳阳的问题在于,它的综合交通运输能力,仍显不足。湖南的主政者明显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湖南省委书记曾公开表示,要举全省之力建设城陵矶港。5月20日至21日,湖南省长杜家毫在上海考察,希望上港集团积极参与城陵矶港的开发。
岳阳也正在发力。岳阳市发改委主任刘铁健介绍,为了成功融入长江经济带,岳阳已经编制了一个名为“四带一枢纽”的战略规划。下一步,岳阳准备争取城陵矶综合保税区,推进和长沙-岳阳-九江的铁路建设。
“这条铁路,在规划中是客货两运的高速铁路。湖南借它到九江后,就到达长江下游了。”今年湖南省两会期间,刘铁健公开解释。
更多想象力:新出海口,湘江新区和自贸区
岳阳往西,常德,一个打通湖南西北口岸的构想也在完善中。湖南四大水系之一的澧水,流经常德北部的津市和澧县,注入洞庭湖。在津市境内,澧水距离流经湖北石首的长江约50公里。
过去数年里,省内不断有学者和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开凿津市到石首的运河,为湖南获得另一个通江达海口。
学者们想象的湖南另一个“出海口”,在湖北的荆州。
从常德到荆州约85公里,但两地间的高速公路至今也未通车,这段区域,甚至成为内蒙古通往广东的二广高速上的一段盲肠。
“除了这段高速,还应该争取常德到荆州的铁路也尽早开工。”朱翔解释,“这样,湖南的物流可以藉此直达长江边的荆州,实现‘借船出海’。”
为此,朱翔写了一个调研报告。报告建议,将城区相距极近的澧县和津市融成一个新城,打造湘西北的物流中心,作为上述“出海”工程的支点。
在刚获批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上述部分想法,得到了认同。
刘勇很认可这些想法,“抓住了长江经济带开发的要点。”
“湖南的想象力,还可以更丰富一点。”他说,“重庆推动了渝新欧铁路的建成,落户重庆的惠普笔记本产品,可以从重庆经新疆,跨越整个亚洲腹地,直达欧洲。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成都和武汉也推出了蓉欧快铁、汉新欧铁路。湖南呢?”
刘勇提醒,长江经济带的定位,是连通中巴、中印欧经济走廊。这给湖南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和圆梦机会。
湖南并不缺乏大概念。
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是湖南的一张名片。长沙大河西先导区,则是其中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域。许多政策研究者设想,可以以它们为基础,申报国家级“湘江新区”。
在长江经济带省份中,分布着4个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贵州贵安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它们均分布于龙头、龙尾地区。而广阔的龙身地区,尚无一个国家级新区支撑和引领。许多政策研究者希望湘江新区能扮演起这个角色。
拥有长株潭智力办副主任身份的朱翔透露,湘江新区的申报方案,去年已经递交国务院。
“望城有个省级开发区,岳麓区有个岳麓科技产业园,宁乡有个国家级开发区。”朱翔说,“湘江新区如果能获批,能把上述园区都整合起来,向国家级高水平迈进。”
引发想象力的还有当下热门概念“自贸区”。
在“龙头”上海,自贸区如火如荼。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湖南省委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选择具备条件的地方申报自由贸易区。
通江达海的城陵矶,被认为是最佳候选之一,在今年湖南省两会期间曾引发热议。
长江经济带与湖南
湖南之于长江经济带,其中故事辗转曲折,历经三十多年。
来自浦东的邀请
1992年,上海。黄浦江东岸,诞生了中国首个国家级新区——浦东新区。当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飞跃的方针。
“上海想为浦东吸引投资,邀请长江沿岸省市到它那儿开设窗口。”张萍记得,“这个动向,对湖南的震动是挺大的。”
“震动”源于珠三角开发的“前鉴”。例如,深圳房地产兴起,吸引许多湖南资本过去投资;广东的利率政策更开放,湘南地区许多县市银行把资金拆借到广东赚取利差。本就资金短缺的湖南雪上加霜。
“这个问题还没完,浦东又开发了,也把湖南纳入辐射范围。这是机会还是冲击?怎么应对?”张萍记得,当时湖南省内有这样的讨论和困惑。
中央指挥棒跳过中部
1993年,湖南省政府派了一个四人组去浦东考察,张萍为组长。浦东新区管委会派了一辆面包车,拉着四人转了一个星期。回来后,张萍递交了一份建议报告,主题大意是“应该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开发”。“不久,当时的上海市长到湖南商谈长江经济带开发中的湘沪合作。”张萍是当时国内重量级的区域经济学家,对1980年代之后的湖南区域发展战略,有理论奠基式的贡献。
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的地位也有愈发重要之势。1996年出台的全国“九五”计划,明确提出要“依托沿江大中城市,逐步形成一条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综合经济带”。湖南的“九五”计划中,也花了不少篇幅阐述对接长江经济带的意义。
出乎意料的是,中央的指挥棒跳过中部,直接指向西边——四年后,西部大开发启动。首轮长江经济带开发热潮,逐渐沉寂。
重启“长江经济带”
2005年前后,在中部省份的推动下,“中部崛起”成为热词。中部六省有四个在长江沿岸。当年4月,长江论坛在武汉召开,包括湖南在内的沿江省份都参与,呼吁重启长江经济带建设。
但中央并没接招。直到最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不断下行,为“稳增长,扩内需”,重启长江经济带的机会才来临。
“从哪个角度看,长江经济带都是合适的选择。首先,它连贯东中西,为产业转移提供了通道。”刘勇说,“其次,流域经济开放开发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发展推动了美国崛起,莱茵河流域发展促进了法国、德国和荷兰的繁荣,很多人将长江经济带视为潜在的中国经济‘第四极’。”
今年4月,李克强到重庆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经济带,重新成为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