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科技创新亮点纷呈
世界运算速度最快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世界大面积亩产最高的超级杂交稻,中国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速磁浮线路……一批世界领先、国内第一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湖南不断涌现。从10月17日召开的“迎接党代会 建设新湖南”全省科技创新成就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到2015年,湖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已位居全国第11位,比“十一五”末前进了4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54.29%,增幅位居全国首位,“创新型湖南”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了解到即将于10月底召开的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将出台“1+3”文件体系,“1”指《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实施意见》;“3”指《关于深化我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湖南省完善科研资金管理 激发创新活力的若干政策措施》《湖南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管理暂行办法》。
自创区建设:
长株潭三市科技创新各有亮点
“世界首台煤矿斜井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大直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海牛’深海钻机等尖端工程机械相继问世;超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轨道交通‘三超’领跑世界,成为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外交名片。”省科技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杨治平介绍,“十二五”以来,湖南取得了一大批标志性自主创新成果,2015年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跻身全国第7位,全省专利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十强,科技创新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准建设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湖南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鲁先华介绍,目前长株潭自创区建设进展顺利,已明确“一区三谷多园”的空间布局、“5+5+X”的产业布局,以及“核心先行、辐射带动、全面提升”的发展战略。
长株潭三市科技创新可谓亮点纷呈、成效突出。长沙市围绕“麓谷创新谷”建设,建设湖南(航天)新材料技术研究院、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3D打印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规格的技术创新平台。株洲市围绕打造“中国动力谷”,重点推进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等“六大百亿工程”建设,设立中国动力谷创新创业引导基金。湘潭市围绕“智造谷”建设,设立总规模为7.5亿元的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与深圳清华研究院合作共建湘潭力合科技领航城和长株潭力合创新中心。
数据显示,2016年1至6月,长株潭三市完成技工贸总收入3345.09亿元,同比增长14.05%,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03.64亿元,同比增长14.38%,高于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近8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增25.7%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众多“草根”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杨治平介绍,目前湖南已启动实施推进大众创新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众创空间建设”“创客培育”“创新创业服务提升”等行动。其中长沙市获批全国首批15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
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十二五”期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实现年均增长达25.7%,较同期GDP年均增速高出15.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12.3%增加到21.1%,提升幅度是“十一五”期间的两倍。
在科技支撑精准扶贫方面,针对全省51个贫困县市区实施科技精准扶贫工程,累计实施科技计划项目近千项,辐射带动贫困地区农业转型发展。在大湘西地区建立近200个基层信息服务站点,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在引领“两型”发展方面,围绕支撑湖湘生态文明建设和湘江母亲河“一号重点工程”,组建重金属污染防治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研发推广重金属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等关键核心技术,为湘江再现“漫江碧透”提供技术支撑。
体制机制:
实施“两个70%”创新激励政策
“敢为人先”是湖南人的秉性,近年来,湖南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率先试点示范,推出系列新举措、新政策,科技创新发展呈现新景象。
首先体现在加快军民融合技术创新方面,“十二五”期间,湖南省政府与国防科大合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规划建设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和创新创业基地,为湖南省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大飞机、卫星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大量原创性成果和技术人才。
其次体现在推进“放管服”方面,湖南的科技管理工作重心由研发管理“小局”向创新服务“大局”转变,服务对象由传统科研“小众”向创新创业“大众”转变。推进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聚焦重大决策部署,科技资源配置重点由以单个项目为载体的“小投入”向以体系化布局为依托的“大投入”转变。
再次体现在系列创新创业政策方面,推动出台了发展众创空间、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等一系列普惠性举措;在全国率先实施“两个70%”的创新激励政策(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作价入股,最高可占股70%;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可按不低于70%的比例奖励个人和团队),率先支持以专利使用权出资注册公司,率先实施“两型产品”政府采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