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国家“试验田”涌动创新潮 频现世界级成果
中新网长沙1月10日电 题:长株潭国家“试验田”涌动创新潮 频现世界级成果
中新社记者 傅煜
湖南长株潭地区入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周年之际,中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铁路、目前世界最长的中低速商业运营线——长沙磁浮快线近日开通试运行。这一先进的交通系统正由位于该地区的企业领衔自主研发,再次向世界展示出中国的创新能力。
2014年12月,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准建设,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等之后中国第6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从创新体制机制到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从力促科研成果转化到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一年的大胆探索和先行先试,让长株潭这片国家“试验田”涌动创新浪潮,频现世界级的创新成果。
放眼全国,地处中部地区的长株潭三市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均不占优势。这块仅占湖南七分之一面积的地域,却集中了国防科大、中南大学等69所高等院校,千余家省级及以上科研机构,湖南八成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取得了湖南七成的创新成果,为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军工大省。依托以国防科大等为代表,湖南在军工领域产业门类齐全、研发力量雄厚的优势,长株潭示范区决定探索现有示范区中最独特的示范内容——军民融合协同创新。
建立湖南省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探索完善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军政企三方参与的国防研发成果转化新机制;设立军民融合创新科技产业基金,遴选转化了激光陀螺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首批8家企业已签订入驻合同……随着相关举措陆续推出,各在湘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创新热情高涨,长株潭示范区有望在5-10年内培育北斗导航等一批产值过百亿的新兴产业和产值过千亿的产业集群。
“以前一直担心内地城市没有网络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土壤,没想到长沙给了我惊喜。”从上海回到家乡长沙工作的湖南艾瓦特网络科技公司员工吴静说。公司创始人张礼奎是一名海归,选择筑梦长沙的理由是“这里正变成创新创业者的天堂”。
“实验室”成果如何走向生产线,这是困扰许多创新主体的一大难题。就在上月初,重点服务长株潭示范区的湖南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在长沙挂牌。作为中部地区首个省级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该平台将探索并打通知识产权交易运营的有效路径,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实现从创新到财富的良性循环。
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推动下,由位于株洲的中车株机公司领衔自主研发的中低速磁浮列车,最终在长沙实现投入商营。“中低速磁浮交通属高端装备制造业,附加值高,可形成巨大的潜在新产业经济规模,助推长株潭打造‘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此举被业界寄予高度期望。
为将科技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一个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在长株潭示范区诞生。一年来,继株洲宣告耗资逾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动力谷自主创新园启动后,湘潭又决定打造“湘潭智能制造谷”,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长沙麓谷创新谷”也横空出世。
各类创新要素的聚集,让长株潭示范区活力激荡。统计显示,2015年前9月,示范区实现技工贸收入5409亿元,同比增长9.3%。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35家,同比增长13.6%。
“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获全球超算“五连冠”;自主研发的“海底60米多用途钻机”实现了在3109米海底下钻60米,使中国成为继美、德、澳之后第四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检测试验平台。一年来,这里频现世界级创新成果,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在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看来,在新常态下,谁能在推进科技创新上杀出一条血路,谁就能在适应新常态上走出一条新路。创新不止,任重道远。围绕成为“具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之都”的奋斗目标,长株潭示范区将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翻一番”,打造1个万亿核心区、形成5个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新引进100个高端创新团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