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千年陶都薪火传

07.04.2016  08:48

  古色古香的铜官老街,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长沙晚报记者 邹麟 摄

  星辰在线4月7日讯 长沙晚报记者 王斌 通讯员 周志兵

   古镇名片

  铜官街道位于长沙市望城区北境的湘江东岸,西隔湘江与靖港镇相望,镇域面积29.44平方公里,距市中心30公里。铜官千年窑火不断,开世界釉下彩先河,为“海上陶瓷之路”重要支点,产品畅销29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的“千年陶都”,湖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

  我为古镇代言

  “走‘文化+旅游+工业’的特色发展路径,把铜官打造成为‘现代精美小城市,特色旅游目的地’。”

  ——铜官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志国

  传承:一把烧了1260年的文明之火

  大唐天宝末年,一群躲避安史之乱的难民自北方而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铜官窑迅速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乃至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各国的重要“陶都”,薪火相传至今,约有1260年的历史。

  1998年,印尼勿里洞外海,一队德国探险家打捞了一艘阿拉伯风格的货船“黑石号”,6万多件中国陶瓷从海底重见天日,其中5万余件产自长沙铜官窑,震惊世界。“黑石号”上的铜官陶瓷上有一句著名的诗便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这句看似简单的诗歌蕴含着的爱怨情恨,风靡至今。

  千年陶都,薪火相传。记者驱车一路向北,湘江在身边流淌,洪家洲绿飘江心,云母山下古窑址处处可见,大片水田湿地里白鹭翩跹……走进铜官,连绵的青翠中藏着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江边曾经的十里窑场发现的72座古龙窑、19处古瓷土矿洞都印证着当年铜官的“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之盛况。作为铜官的标志性建筑,窑火陶城文化广场立起了海上陶路之源纪念碑,有陶艺大师长廊、窑场、陶然亭、陶瓷俱乐部。从云母山游道上去,你可看到高高低低的陶瓷路,两旁陶砖陶瓦屋,各式陶罐、陶缸、陶壶随意卧在路边、菜地上。云母山下就是铜官老街,500余米长,老房子、老标语、老陶瓷装点了整条街,两厢砖木结构的铺面大多做陶瓷相关产业,店主见客人微微一笑,愿意驻足聊天的,自有香茗奉上。

  困境:抱着金饭碗“讨饭吃”

  千百年来,窑火起灭之间,铜官随着它的支柱产业陶瓷兴衰交替。兴盛时,这里是“十里陶城、百座龙窑、万名窑工”。衰败时,这里的陶瓷企业先后停产,铜官人抱着金饭碗“讨饭吃”。就连陶艺大师刘坤庭、刘自立、彭望球、雍建刚等,都有“流离广东、颠沛沿海”的共同经历,普通工人则到长沙市区打工。2000年,记者曾随一支扶贫慰问队伍到铜官采访,只见这里一片衰败。也就在2000年,刘坤庭率先从广东返乡发展,但几年下来亏损百万元。后幸得一位上海客商相助,帮助他从外销的老套路转型到了内销的“新活法”,生意才有了起色。

  昨日,记者来到铜官,省级非遗陶艺传人刘坤庭正在创作袁隆平陶像,50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摆满了艺术陶瓷作品。他从小跟爷爷“泥人刘”刘子振学做陶瓷,后又到浙江美术学院学习,获评第三届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成为业界领军人物。他23岁的儿子刘嘉豪大学毕业也“玩起了泥巴”,但不愿简单地子承父业,而是追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嘉豪创制复古柴窑,玩起古典技艺(三天三夜手递木柴烧窑),这种玩法废品率很高,但出品的陶瓷色彩天成、古朴高雅。

  变革:依托文旅产业打造百亿新城

  刘坤庭的工作室立住了脚,慢慢地,大师们、工人们一个接一个地回来了。望城区委、区政府专门成立铜官陶瓷行业协会,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局面,还多次组织铜官陶瓷行业去全国参展参评,在2015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中,湖南获奖43件,铜官陶瓷占了半壁江山。

  如今,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京珠复线、电厂大道、湘江路景观大道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助推了铜官发展;国家开发银行拟投资数十亿元,帮助铜官完成棚户区改造;遗址公园、文化广场的建设吸引了游人的脚步;彩陶源村支书周新国带领村民建“互联网+共富公社”,让城里人到铜官既有东西看,又有地方玩,还有好吃好住好休闲。

  2015-2016年,上市公司新华联发布公告称,投资百亿元、按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长沙新华联铜官窑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全方位、立体、动态诠释以铜官窑为代表的“海上陶瓷之路”文化。该项目已获得国家旅游局、国家文物局的相关审批,目前已经动工,2017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开门迎客。预计项目建成后,将达到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的规模,解决近万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