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重点工程进行时:垃圾分类好 村民没烦恼
“我们村14.38平方公里范围里,没有一个垃圾池,不信你去看。”8月初,一来到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团然村,村党支部书记张密神秘地对记者说。
在村里走了一圈,街口、店外、门前屋后,均未见垃圾,但也没看到一个垃圾池。垃圾去哪了?随后,张支书带我们来到村里的垃圾回收中心,解开了谜团。
这幢140多平方米的平房内,被隔成数个区间,各种垃圾分门别类,玻璃瓶、易拉罐、灯泡、旧衣服、铝合金、农药瓶分区堆放。记者看到,有的区间分类尤为细致,比如玻璃瓶分茶色、白色、深色等;农药瓶分塑料的、玻璃的,除草的、杀虫的。
张密介绍,从2015开始实施“户分类、村收集、乡镇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今年在区环保局的支持下建立了垃圾资源回收中心,每家每户发2个桶,一个装可回收垃圾,一个装不可回收垃圾。14名专职保洁员,一人一台垃圾车,周一至周五,每天早上7点前往各家各户收集垃圾。个别公共区域在傍晚时分再收集一次,不可回收垃圾运往垃圾站收集,可回收垃圾在村级资源回收中心分类处理。
因为有专人收集、处理、运输,村里每户每月需缴纳垃圾收集费5至10元,饭店等垃圾产生量大的经营户每月收费100元,加上村里一年再补贴十七八万元,就可基本维持运行。
“大家习惯了把垃圾往门口、街口的垃圾池一倒了事,现在要分类放好,而且还要交费,自然有人不肯。”张密说,有一个饭店老板反对最激烈,为此,村干部上门10多次做思想工作。“村民小组长、妇女小组长、党小组组长,这‘三长’发挥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分类处置,能回收的垃圾就变成了资源,去年回收中心“卖废品”就卖了两三万元钱。分类带来垃圾减量,据估算,村里每月运到镇上中转站的垃圾要减少8至10车的运量,相当于一年减量垃圾500吨,节省垃圾运输费用10万元左右。
眼见环境越来越好,村民的观念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以前要挨家挨户上门收费,现在大家都主动来交费。”
团然村垃圾回收中心是长沙市目前最大的村级垃圾回收中心。“一般村里有垃圾池的地方,只要3天不搞卫生,就会臭味刺鼻、苍蝇乱飞。”雨花区环保局副局长刘佩良告诉记者,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过程中,环保部门转变思路,从垃圾产生的第一个环节入手,引导村民自主分类,从而减少农村废弃生活垃圾总量,既做到了资源回收再利用,又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
截至今年6月,雨花区新建高标准垃圾分类回收中心2座,维修提质垃圾分类回收站15座,采购配备农户分类垃圾桶18000套,在3个村开展农户垃圾分类上门回收试点。(原文载2016年8月6日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