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涅槃——邵阳市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侧记
日新月异的邵阳古城
从“路不成环”到“十横九纵”,从古旧老城到现代新城——这是昔日湖湘重镇在加快后发赶超中的决心与底气;改造367条小街小巷、新设14万个光源点、修建14座绿色小游园、242座公厕、40座农贸市场……——这是宜居邵阳在实现市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目标中的奋斗与追求;市民对整体卫生状况满意率90.29%,对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满意率89.25%——这是幸福邵阳在践行“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理念上的成就与回响。
砖瓦檐角、路桥霓虹,没有生命却各具灵性。它们诉说着古城现代化蜕变中的辉煌与活力,也见证了我市“交通拓城、文化秀城、产业融城”从理念走向现实。
路为媒 新城崛起
“东进、南移、北联”,近年来,道路网络在这一城市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先行拓展,城市的筋骨血脉不断壮大。
截至目前,以“邵阳大道、西湖路”为主轴,一环、二环”道路为内环,十横九纵”为重点的路网基本成形。新华南路、朝阳路、立新路一期、邵石南路、北塔路、雪峰南路、桃源路、五一南路延伸段、学院路、邵州西路、大祥路南段、桂花路、东互通世纪大道、大祥立交桥等城市主次干道相继拉通,敏州西路、双坡路、建设中路、桂花桥、雪峰桥、学院路二期、新华南路二期、白马大道等道路已启动建设,城区道路网络完成了由线状向环状的跨越。
以路为媒,邵阳加快了新城拓展步伐。地产开发、商业建设依路延伸,形成了以“两江两岸”为轴线的房地产、旅游产业片区;以蔡锷路、魏源路为轴线的民营经济开发试验区、以邵阳大道为轴线的佘湖新城片区、以敏州路为轴线的新型住宅片、以双拥路、邵阳大道为轴线的战前商住片区。
片区开发的背后是城市版图的扩张。截至2014底,市区建成区面积达63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69.68万人。东进至佘湖新城、南移至桃花新城、北拓至江北新城,一座座新城崛起在发展的朝阳之中。
民为本 古城提质
“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道出了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期许。
当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决策者们意识到,城市建设迫切需要由“扩容”向“提质”转变,宜居的生活环境远比粗放的拓张更为重要。2012年,一场以优化城市环境为目标的城市建设提质系列行动拉开序幕。
道路提质。2012年,对城区367条小街小巷进行提质改造,打通“断头”路、修复破损路、铺设沥青路,安装路灯,添置环卫设施。两年时间,小街小巷全面“变脸”,“晴天灰、雨天泥”的现象成为历史。2014年11月,启动“最美六条街”提质改造,如今6条主街干道全部完成沥青路面改造。
绿化提质。时代公园、西苑公园、爱莲池公园、紫薇博览园等一批新区公园相继落成。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将街头绿地、道路绿廊充分串联、建成小游园14个。发动全民开展破硬增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择墙布绿、屋顶培绿、桥梁造绿、拔菜还绿、水边植绿、城乡连绿、除害护绿为主要内容的“十绿”行动。截至2014年底,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1761.76公顷,绿地率达31.46%;绿化覆盖面积1966.7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5.12%,成功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与省级文明城市。
亮化提质。新增14万多个光源点,在宝庆路、西湖路、双拥路、资江南北两岸等实施亮化美化工程。入夜以后,在各式彩灯和射灯妆扮下的古城,一片流光溢彩。
基础设施提质。建设农贸市场40座,改造公厕225座,新建17座,各行政企事业单位完成公厕提质改造任务326座。提质改造垃圾中转站30座,新建17座。
管为要 美城共护
共同家园共同建,人民城市人民管。
如何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受益者与推动者,共享成果,共护成果?在推进建设步伐的同时,市委、市政府开始致力于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2012年,一场空前浩大的城市管理综合整治,让“城市管理”走进各级机关干部与市民百姓的心里。市容秩序、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户外广告、渣土管理、园林绿化、灯化亮化、违法建设八大整治如疾风一般,扫除了影响城区环境的“积垢”陋习。我市成功实现了“限摩限电”,完成了城区主街干道清扫保洁、河道清理保洁、“牛皮癣”清除、公厕清扫保洁等工作的市场化运作,建立了常态化的城市管理考评奖惩机制,开展“车窗抛物”专项整治,对破坏市容环境行为进行“严管重罚”……
三年管理提质,三年城市巨变。如今,邵阳城区基本实现了无白色垃圾、无马路市场、无乱堆乱放。2014年11月,我市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的知晓率为92.79%,满意率为93.07%,对整体卫生状况满意率为90.29%,对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满意率为89.25%。今年3月,邵阳市顺利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基础评估,进入国家验收评估阶段。
(邵阳市旅游外事港澳侨务局办公室供稿)
(编辑:曾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