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众筹模式”下白水洞村的变迁

29.10.2015  18:14
 

以前我种一亩地500公斤谷子,总收入1500元,除去成本还剩800元。今年我按新模式,同样一亩地增收了1000元。”10月25日,在隆回虎形山瑶族乡白水洞村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村生态农业合作社社员李修祥当着院校专家、企业代表以及前来订制农产品的客户等50多人的面算了一笔账。今年以来,该村通过“众筹”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新的扶贫路子。

白水洞村位于隆回县最北端,平均海拔950米,年平均气温11摄氏度,日照时间长,灌溉用水充足,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是该乡水稻产量最高的地方。这个优势最终促成了“众筹高山富硒水稻”项目的落地。该项目由进驻该村的湖南大校扶贫组筹划,开展高寒山区富硒水稻种植实验。

众筹”是指项目所需资金由感兴趣的单位或个人出资,与种植户形成的一种订单式关系。种子、肥料等由出资方提供,出资方看中的是这里种出的稻谷不受污染和富含硒的营养价值,而种植户只要发挥好自己的耕种技术,管理好稻田,而湖大扶贫组搭建起双方相互信任平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出资方还要出力出人,组织邀请一些家庭或亲友到村里旅游观光。这项设定为项目实施赋予新的内容与形式,村里观光农业与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风情旅游开始融合。目前,村里结合当地特色设计打造了梯田、民居、石仙鱼、千年石棺、白水洞瀑布等10多处景点。

一年的实践结果显示,白水洞村共有33户村民57亩水田参与订单式种植,湖南大学的科研支撑与引进的技术降低了病虫害的危害,提升了水稻的产量与质量,与原种植方式与市场销售相比较,现有模式实现增收近6万元。该村项目实施还助推了各类基础设施项目的落地:由白水洞村到溆浦的2.8公里机耕道扩成8米宽的路基,预计年底可完成硬化;通过白水洞村的5.7公里环乡旅游公路由原来的4米机耕道扩大至6.5米宽,预计明年完成硬化;道光年间修建的水碾磨坊得到了修复,增加了乡村游的文化体验;村里农家乐由1个发展到4个,单日最大接待能力超过200人。

截至目前,该村累计接待超过10000人次,而2014年全年接待人次不超过50人次。同时,通过专业人士对村民进行民俗表演等培训,提高了当地表演队伍的水平,村里旅游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当前,邵阳市科技系统正推进一二三产融合示范,以及打造农村创客空间“星创天地”,该村发展模式为此提供了样板,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