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县 建设美丽乡村 共享美好生活

03.12.2016  02:33

今年来,道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全县的大事要事来抓,按照“村容整洁环境美、业兴民富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村稳民安和谐美”要求,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点连片,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全县共创建省、市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1个,乡镇(街道)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0个,实施村庄人居环境重点整治村46个,打造旅游精品线路3条,全面推进全县148个村“乡村风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科学规划,彰显布局美。 规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蓝图在手,建设才能有章可循。一是构筑整体美,让活力“”出来。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致力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整体联动,力求做到布局“一盘棋”、规划“一张图”。先后修编了道县城乡土地利用总规,编制了村庄布局、乡镇集镇规划、公共服务规划、农村产业发展及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完成了S207国道、S323省道沿线城乡统筹示范带的全域规划和沿线景观设计,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总规。二是注重个性美,让特色“”出来。按照“因地制宜,因势引导,因村而异”的原则,在个性上做文章,在特色上下功夫,科学编制了各示范村的建设规划,对建设方向进行了研判和定位。如祥霖铺镇两河口村依托山水资源,致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及旅游业,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村;清塘镇楼田村是历史名人周敦颐的出生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挖“”文化,着力打造历史文化名人名村;梅花镇贵头村是革命烈士何宝珍女士的故居,是红色文化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名村。

二、凸显村容整洁,彰显环境美。 农村不能只是一个记忆中的老家,还应该是一个回得去的家园。该县始终把环境优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为农村留住一片蓝天、一抹青山、一带绿水。一是村庄整治步入规范渠道。完成86个行政村村庄规划,加大危旧房改造、破旧空心房和违章建筑拆除力度,打造了蚣坝镇长江圩村等一批规划有序的美丽乡村。对G207线富塘至梅花段、G207线万家庄至祥霖铺段、S323线上关至柑子园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实施了“穿衣戴帽”工程,提升了道县境内国道、省道两侧沿线村庄形象。二是村庄环境得到有效治理。全县配备农村保洁员1200人,86%以上的村实现清扫保洁,92%的乡镇配置了垃圾转运设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8.5%,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分类、转运、处置逐步规范。如祥霖铺镇两河口村配备了保洁员4名,建设了污水处理系统4座、垃圾转运站1座、田间废弃物处理收集池10座、公厕4座;出动8台车清运垃圾730车,清理空坪闲地8000余平方米,对62户农家庭院进行了清洁;拆除空心房4600平方米、违章建筑2000余平方米。三是村庄美化提升人居品位。大力开展村边、宅边、水边、路边“四边”绿化,打造四季有绿有花、季相分明、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和绿化格局。梅花镇贵头村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后,对村内136座房屋外墙进行了统一仿古装修,粉刷面积45830平方米,拆除空心房2600平方米。拓宽了通村通户道路,修建了沿可风光带及宝珍故居,启动了农村清洁亮化工程,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并在村域内全部实行了绿化,村庄人居品位显著提升。

三、突出产基共建,彰显生活美。 以美求富,以美快富是提升道县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应有之义,该县始终把发展农村产业及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农业产业经营持续发展。该县始终把大力培植发展特色富民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之源。一是“六优”产业不断发展。全县共培育专业乡镇11个,专业村160个,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优质水稻、烤烟、水果、经济林、蔬菜、养殖业等“六优”特色农产品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二是农业规模化继续加快。粮油生产保持稳定,脐橙、蔬菜生产特色凸显,烤烟生产稳步发展,畜禽、水产规范化养殖取得新进展,以松、桉等速生树种为主的造林基地,特色高产油茶基地和优质中药材厚朴基地具备一定规模,全县已建成规模农产品示范基地92个,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逐年提高。三是休闲农业蓬勃发展。全县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46家,休闲农业年营业收入占比不断增大。祥霖铺镇两河口村种植观赏类经济作物——油葵,花开期间,每天吸引上千名游客来此赏花游玩。国庆七天,来此游玩达2万多人次。同时,该村引资1.2亿元打造道州欢乐世界,提炼整合“山、水、园、林、文”等资源要素,成为城区人们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农家乐旅游、乡村民俗旅游的好去处。公共事业建设持续加强。各村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村投入的机遇,深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一是交通路网逐步完善。共投入资金9亿多元,新建裴家渡大桥、猫儿山大桥、洲背大桥等10座渡改桥计3000多米,改造加固乐善桥、杨家桥等89座危桥计5000多米,新改建农村公路67公里,实现国、省、县、乡道安保工程里程125公里,农民群众的交通条件显著改善。二是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0亿多元,新建和加固堤防40余公里。中小河流治理项目顺利实施,完成3座中型、49座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累计解决了19.6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新修渠道360多公里,改善灌溉面积6万多亩,全县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三是配套服务全面增强。启动新一轮电网改造,各示范村全面完成电网改造升级任务。300余村开展“点亮行动”,在村庄内主干道和文化休闲活动等公共场所,安装了路灯并能正常使用。农村综合信息与民生服务站点建设加快,各示范村电视、电话、广播通村率达100%。

四、展示乡风文明,彰显人文美。 全县紧紧围绕“生态、价值、文化”三大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加大了村风文明的培育力度。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增强农民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农村致富能手”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县农民涌现了20余名道德模范。二是加大了历史文化名村落的保护和开发。编制好了历史文化名村落保护规划,制定了保护政策。充分挖掘、保护道县已有的省级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和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产。目前,清塘镇小坪村、楼田村,祥霖铺田广洞村3个特色文化村跻身全国传统村落名录;横岭乡民族村,洪塘营乡大洞村,审章塘乡马江口村、审章塘村4个特色民族村被评为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洪塘营乡大洞田村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村,清塘镇楼田村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三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大力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每个乡镇都建立了文化中心,农家书屋达500多个,构建了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网络。各地以文化阵地为依托,组织时事政策教育,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举办科技知识培训,活跃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是农民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各村把创建文明户、文明村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不断深入,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树立了科学、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尚。

五、创新机制体制,致力常态美。 机制体制的创新是美丽乡村建设永葆生机的动力之源。一是创新组织推进机制。实施县级领导、县直单位、乡镇(街道)领导与创建村结对共建,绩效考核评比制度,举全县之力开展创建工作,形成了上有动力、下有激情的合力推进氛围。二是创新建设投融资机制。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县美丽乡村建设。加大信贷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同时,成立农建投,继续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农业、林业、水利、移民、交通、住建、国土、卫计、环保、文体等项目资金,确保全年整合资金不低于1亿元。三是创新基层激励机制。县委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全县目标管理考核,出台了《道县美丽乡村建设考核办法》,对县直单位、乡镇(街道)、示范村的工作进行年终考核评比。县财政安排30万元专项考核奖励资金专门用于鼓励表彰创建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