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通讯信息诈骗大起底:4类人容易“中招”
4类人容易“中招”
——我省通讯信息诈骗大起底
编者按
在移动金融业务迅速发展和高度普及的今天,手机、QQ微信等工具已成为群众日常交往和工作交流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通讯信息诈骗也日益猖獗,已成为社会一大毒瘤。有鉴于此,湖南日报特开辟《打一场人民战争——反电信网络诈骗》专栏,将通讯信息诈骗的常见伎俩、特点、危害一一剖析,广而告之,对症下药,形成全民动员、人人喊打的舆论氛围,打一场漂亮的人民战争。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记者 王曦
近年来,通讯信息诈骗愈演愈烈,年均案发率增幅在30%以上,特别是近几年,特大电话诈骗案件频发,造成极大社会影响。目前,我省此类案件究竟发案形势如何,哪些人最易受骗,怎么防范?带着这些疑问,记者11月22日走访了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相关负责人。
家住长沙马王堆的李女士两口子都是退休职工,子女都在外面上班。今年5月,李女士在家中座机上接到一通电话,对方自称是上海市公安局王警官,怀疑李女士在上海涉嫌洗钱、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要求李女士把家里成员情况、自己手机号码等信息全部告诉对方。随后,“王警官”用显示020-110的号码拨打其手机,并把电话转给自称检察官的人,检察官再次对李女士进行恐吓,说会到湖南将其抓走,并对其家人采取措施。为自证清白,惊慌不已的李女士随即取出家中全部存款共25万元,到银行柜台一次性转给对方提供的“安全账户”。过几天,李女士想再次联系“王警官”,却发现对方已杳无音信,这才惊觉受骗。
公安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李女士这样的例子只是沧海一粟,据统计,自2016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全省共发电信诈骗案件1537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26人,造成经济损失近2.5亿元。
民警介绍,目前来看,通讯信息诈骗受害人群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其中之一就是退休在家的中老年人,发案时间集中在白天工作时间,犯罪分子往往通过冒充公检法执法者等手段实施诈骗。前文的李女士就是典型的受害者。同时,许多对互联网、银行卡知识欠缺的人群也饱受其害。今年4月,韶山居民梁某接到电话,对方称是精准扶贫办的,要对其发放扶贫资金,需要其自备一张银行卡到ATM机上操作,且卡内需有一定资金。对此一窍不通的梁某随后来到镇上的银行,按照指示进入了ATM机上的英文界面,不知不觉即被骗子转走了自己的最后一点资金。
此外,公司财务人员也是一块重灾区。今年7月,长沙一公司财务负责人李某接到老板微信,对方问过公司账户情况后,随即以业务需要为由,令其向他人连续两次转账共100余万元。两天后,李某见到老板谈起该事,发现自己上了大当,对方其实是盗用老板微信的骗子。某些贪图眼前利益者,常被施以小额贷款、中奖、考试改分等好处的人也是骗子偏爱的诈骗对象。今年6月,湘潭市一银行工作人员张某参加了银行系统的资格考试,心中对成绩不很自信。此时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考试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能以1000元一门的代价为张某改分,并要求张某付两个人的担保金各10000元,费用一到立即改分,张某信以为真,隔天把钱转过去,却发现对方电话再也打不通,才知道上当受骗。
对于如何防范电信诈骗,警方给出了几条建议:首先,一旦接到陌生电话和短信,只要涉及到银行卡和转账的事情,务必提高警惕;如确有需转账的事情又发现不认识转账的收款人,请仔细核实后再转;同时,对手机和电脑上的链接不要随意点开,防止木马程序攻击,并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最后,公检法机关是绝不会通过电话办案的,不存在验资,更没有所谓的安全账户,遇到这种情况立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