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整理19载 长沙三国简牍项目通过结项验收
图为长沙出土的三国简牍。 向一鹏 摄
图为专家在研究三国简牍。 向一鹏 摄
中新网长沙11月27日电(向一鹏 管震)1996年,10万余枚三国简牍出土于长沙市五一广场走马楼街某商厦建筑工地,数量超过全国各地已出土简牍的总和,内容涉及三国孙吴长沙郡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11月27日,湖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在长沙简牍博物馆对“长沙走马楼三国简牍保护整理项目”进行结项验收。
以故宫博物院研究院陆寿麟、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候旭东、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周宝中等为代表的11位评审专家组认为,上述项目保护工作实施技术路线合理,使用的保护材料符合要求,保护修复效果良好,提交的保护修复报告和档案规范,完成了项目任务书约定的任务,并一致同意通过结项验收。
据悉,长沙市人民政府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投资约6600万元,从2000年开始立项兴建全球首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长沙简牍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将湖南简牍保护列为国家重点文物科技保护工作,2004年3月批准实施由湖南省文物局组织编报的《长沙走马楼三国简牍保护整理项目总体方案》。
“2002年,三国简牍清洗揭剥工作完成,共清洗简牍数量达10万余枚;2009年,脱色拍照工作完成,总计脱色拍照有字简76552枚;2011年,全部有字简的脱水、修复、包装等工作完成;2012年,三国简牍被放入恒温恒湿的简博地下文物库房收藏。”长沙简牍博物馆原馆长宋少华介绍道。
在历时19年的保护整理工作中,长沙三国简牍前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7-2003年,此为小范围的试验、探索总结经验、方法,开展部分简牍的保护整理工作;第二阶段为2004年至今,长沙简牍博物馆联合全国相关文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经过11年的努力,圆满完成简牍科技保护、整理研究等目标任务。
据悉,在长期的简牍科研保护工作中,长沙简牍博物馆逐渐探索出一整套符合南方出土简牍特点、操作流程严谨、有可靠质量保障的保护工作机制,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简牍保护专业人才队伍。该馆的保护经验也为广东南越王宫博物馆汉简、岳麓书院秦简、甘肃秦简、山东银雀山汉简等的科技保护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
目前,三国简牍的文字释读工作已基本完成,共整理简牍文献资料11卷,200余万字,出版7卷;中外学界据此发表相关论文600余篇,出版研究专著、论文集23部。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上述专家组还建议,应注重该批文物保存环境的控制,研究耐老化包装材料,加快预防性保护措施的实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