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长征路上故事多,当中就有你和我

11.10.2016  16:43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唱一唱/说一说/小城故事真不错……”

相较于《小城故事》的温馨和邓丽君甜美的歌声,八万多红军战士走过的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发生的故事则深厚丰富的多:既有“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情、“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激战、“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也有妻离子别的不舍、缺吃少穿的艰辛、流血牺牲的苦痛,更有“军民鱼水一家亲”“吃水不忘打井人”的传承。

虽然战火硝烟已远去,但走的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今夏及秋,中央网信办主办“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全国近百家网络媒体记者编辑371人沿红军足迹,行程13200公里,经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等六省, 人民论坛网 记者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通过用脚实地丈量,用笔真实记录了长征路上的见闻。

“老乡过上好日子有奔头”——江西精准扶贫放大招

“印象中农民似乎和穷苦联系在一起,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群众更是苦哈哈”如果你还有这样的认知,那就out了,来看看来自一线记者的报道,是时候更新观念啦。


在蔬菜大棚劳作的村民李考风,人民论坛记者常妍摄

“以前种粮食只够家里人吃没啥收入,现在农闲时候来这,一个月能挣1800块呢”正在蔬菜大棚里除草的兴国县含田村村民李考凤高兴的说。

江西是革命老区,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近三年,精准扶贫推出多项举措,农民脱贫致富的“门道儿”越来越多:于都县搭上“互联网+”快车,探索了“电商+扶贫+返乡创业”新路子,从北漂回乡的雷艳梅在线上售卖农产品致富后,申请农村淘宝服务站带动乡亲脱贫;兴国县依靠产业脱贫“拔穷根”,万亩油茶、千亩蔬菜、百亩白莲,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既降低市场风险,又促进农民增收;条件非常差的地区,则干脆“挪穷窝”,搬得出还要能致富,大桥新村村民靠光伏发电,华屋村民则“山上种油茶、田间种蔬菜、荒坡养蜜蜂”……于是,越来越多像李考凤这样的农民,过上了好日子,生活有奔头。

“可复制,可推广”——湖南花垣县因地制宜谋发展

两年前,习总书记来到这里走访慰问,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和“可复制”、“可推广”的重要指示。两年多来,十八洞村的扶贫模式基本形成。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5年3580元,增长幅度为115%,减贫61户269人。

看到家乡发展的变化和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模式和帮扶创新方面的政策。2015年3月,35岁的苗族姑娘宋杰慧决定回乡创业。

谈及当地的传统手艺苗绣,宋杰慧说到,十八洞村和许多经济落后的地方一样,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打工,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家里。我近期的想法是今年培养专业绣娘1000名,解决当地留守妇女的就业和收益,同时也吸引更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就业,让家里的老人小孩得到照顾。目前,宋杰慧已建成有8个苗绣基地,培训了500多个绣娘,生产出六大系列上百种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并投入了数十万元专门用于对苗绣、苗绣工艺、苗服、苗绣围巾、苗绣挎包,特别是要将苗绣和ipad等电子产品连在一起来开发。“要使苗绣织锦技艺得以传承的同时,也要把苗绣织锦产品推向市场来赚取外汇,这几天,天天都有找我订购ipad包的游客。”宋杰慧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 周佳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