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裹泥,机械化让农民轻松种田

14.12.2015  17:11


近年来,长沙县大力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使得种田越来越轻松,机收实现全覆盖。 章帝 摄

  星沙时报/星沙新闻网12月14日讯(记者 蒋志斌)在刚刚过去的秋收时节,长沙县的广袤稻田金灿灿一片,熟透的稻穗在微风摇曳下散发出阵阵稻香,大型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为农户带来满满的收获。“往年种田全靠人工,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如今种田实现全程机械化,机耕道、水渠等各种基础设施很完善,种田省时省力效益也更高。”种粮大户黄龙道出了广大农户的心声。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长沙县近些年来始终肩负起重农抓粮的责任,通过系列举措使得粮食产量连续多年递增,连续多年获评“全省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或“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农田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种田越来越轻松

  五年前,刚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的黄龙供职于德国拜耳公司做农资销售。看到家乡福临镇的不少双季稻农田由“双改单”及抛荒现象日益严重,他回乡流转土地种田,当起了职业农民。

  “刚开始种植30亩农田,一年下来人累得要死还没赚到钱。”说起当初经历,黄龙告诉记者,当时农田基础设施薄弱,水渠常年堵塞,加之几乎没有农用机械,种起田来相当吃力。

  “十二五”期间,长沙县在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推行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方面狠下功夫,小农水建设、机耕道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个个项目铺散开来。同时大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并安排县级财政对薄弱环节进行累加补贴,截至目前,全县机耕机收实现全覆盖,农机综合水平达79.3%。

  现如今,黄龙流转的农田从30亩扩大到1100多亩,在政策的扶持下,农田中机耕道、U型槽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种子催芽机、旋耕机、插秧机、植保飞机、收割机、烘干机等农用机械设备一应俱全,种田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当初种30亩田累得死,现在打理1100多亩田都不觉得累。”黄龙笑着说。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主力,规模化种田有奔头

  与黄龙一样,在“十二五”期间发展壮大起来的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在少数。近年来,为解决在粮食生产方面“劳力结构不优,散户种粮效益不高”的现状,长沙县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多种形式使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目前全县农机专业化合作组织57家、涉粮种植合作社175家、家庭农场127个、社会化服务组织63家,种粮耕地面积在30亩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突破千户,种植面积突破13万亩,户数和规模经营面积的增长率连续5年突破15%。“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发展有着比较清晰的认识,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农机操作以及互联网思维,是长沙县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县农林局相关负责人说。

  站在8台烘干机旁,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稻谷,黄龙给记者算起了账:粮食生产可分为六个大环节,育秧、耕田、插秧、水分管理、植保、收割转运及干燥,细分的话有上百个小环节,如果每个环节都能节约点成本,规模种田就有钱赚。

  “按照晚稻每亩计算,需要产生费用的环节有耕田110元、插秧55元、收割70元、种子100元、农药80元、肥料100元、粮食转运及干燥80元、管理人员费用75元、育秧+看水+打药等50元、其他人工50元、田租200元。”黄龙介绍,晚稻每亩费用为970元,早稻成本比晚稻要低70元左右。两季成本约为1870元,而两季的收入可达2550元,除去成本,每亩能赚680元左右,1120亩水稻的年种植收益约为76万元。“在如今的政策下,规模种田大有发展前途。”黄龙说。

   长沙县粮食生产5年成绩单

  近年来,在应对粮食生产“经济小份额、社会大稳定”问题上,长沙县始终肩负起重农抓粮的政治责任,把粮食生产摆在与工业经济、服务产业及城市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对待。通过稳定双季稻种植面积、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调优品种结构、落实关键增产技术等措施,确保长沙县粮食产量连年递增。

  品种结构调优:形成了“一片一种”“一村一品”的种植格局

  关键增产技术:落实16个双季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在全县整建制推进早稻集中育秧工作,优良品种、集中育秧、合理密植、安全齐穗、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增产技术得到普及。

  全程机械化快速推进:2015年全县农机达23.97万台,总动力149.04万千瓦。联合收割机3021台、拖拉机3861台、更整机械36308台套。全县机耕机收已实现全覆盖,农机综合水平稳步提高达79.3%。

  资金投入:十二五期间,县财政在高标准农田、沟渠路坝建设以及山塘、水库修缮方面的年均投入都在3亿元以上;在粮食高产创建、粮食新型主体培育、水稻全程机械化增产模式攻关等粮食重大项目方面的投入达3000万元以上。

[编辑:王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