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精准扶贫“扶”出希望的田野
湘西州古丈县白溪关村,乡亲们自发策划举办中秋佳节活动,共享发展成果。苗家阿妹带来原生态鼓舞。
烈日下观看表演,乡亲们笑得合不拢嘴。
村民进行掰玉米比赛。
湘西州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龙光树和老伴梁香妹打扫自家新房子。
走进湘西州吉首市矮寨镇家庭村,吊脚楼轻烟袅袅,烟雨朦胧间,走在干净的青石板路颇有一番情趣。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沈梦艳 长沙报道
谈及湘西二字,不少人会联想到神秘,抑或是遥远、贫穷。
随着张吉怀铁路、湘西机场的接连开工,湘西将结束无高铁、无机场的历史,迎来高铁和航空时代,属于湘西的“高铁航空经济”也正飞驰而来。借助交通“东风”,今年,湘西州将实现20万人脱贫,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实现全州的全民脱贫。
无疑,脱贫二字,成了湘西又一代名词。这里不得不说到一个人——龙光树。他是我今年《新春走基层》的采访对象,家住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今年搬进新房子过了个“新”年。
大年初一,来到龙光树家,看着前坪上堆成小山的鞭炮碎屑,不禁打趣道:“老板任性,光是买烟花就得花上一两千吧?”只见房主人和旁人捧腹大笑。
一炉旺火暖人身,热腾腾的古丈毛尖茶、香糯可口的糍粑、讨人喜的糖果,夫妻俩一个劲地招呼着客人。装裱精致的婚纱照、整洁靓丽的梳妆台、浪漫多彩的气球……打开儿子的婚房介绍时,二老满脸蜜意。“瞧,苦尽甘来,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
如今的自在日子,龙光树从没想过。龙光树夫妻养有三儿一女。如今大的已是36岁,小的也有27岁。小时候穷,嚼过茶油渣,拿葛根当饭吃,也曾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
“妻子身体不好,常年靠自己打点临工,补贴家用。”龙光树说,家庭负担大,每每到孩子新学期要交学费的前几晚,夫妻俩都彻夜难眠。
重拾三亩茶叶地,养鸡养鸭,和其他村民一样,龙光树一家人的生活慢慢发生改变。他加入了村上的茶叶专业合作社,精心打理几经荒废的茶叶地种植绿茶,政府产业扶持资金、卖茶叶收入加之年底分红,据他初步计算,年收入已近两万,彻底脱了贫。
的确,农民都富裕起来了。以龙光树为例,他所在的村子,有机茶叶、生态养殖、文化旅游、特色餐饮等特色产业开展得如火如荼,村民们纷纷开办农家乐,发展产业,游客纷至沓来,村民们的腰包开始鼓起来。去年年底,全村已实现精准识别贫困户99户305人彻底脱贫。村主任更是笑得合不拢嘴,称今年全村正撸起袖子开始建设小康。
时间再倒回到去年的10月中旬,在红网大型策划专题《两型湖南》采访中,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我来到了湘西州吉首市矮寨镇家庭村。当天正逢下雨天,驱车穿梭在悬崖边,前往海拔已超700多米的山顶,家庭村坐落于此。
进入村寨,吊脚楼轻烟袅袅,烟雨朦胧间,走在干净的青石板路满满惊喜。这里“鸡犬之声相闻”,环境清爽,邻里相互打趣、和谐往来,颇有一番世外桃源的即视感。这里设置了专职村环卫员,是湘西州建设美丽湘西美丽村庄示范村。公路通家到户,无需异地搬迁,倒有旅客纷至沓来。
真扶贫,扶真贫。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沉浸在政策的关怀下,湘西人民的喜悦表露无遗,体现在人均GDP的增长上,稻田里压弯了腰的稻穗上,家家户户晾串起来的腊香间,萃深山之精华,染乡间古朴之气,在汽车、火车、高铁、飞机交通工具的更迭间,湘西的茶叶也已最快的速度走出大山,飘溢四方,不再需挑担,就能上北京。
回看过去一年的扶贫报道征程,令我感触最深地是,辛勤的劳动让乡村越发生机,每家每户的日子都越过越好,看着他们淳朴脸上露出的欣喜笑容,似乎乡里田间,到处都充满着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