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科技“十二五”发展成绩综述
如果把质检事业比作一棵大树,那质检科技就是深埋于地下的根须。根扎得越深,树才能长得越高,枝叶才能越繁茂,花果才能更飘香。过去的5年里,10多万质检科技人才齐声唱响了一首动听的科技“创新之歌”——“创新驱动、开放融合、提升能力、引领发展”。歌声中,我们欣喜地看到,5年来,中国特色质检技术体系已经逐步完善,质检科技发展正在进入重要跃升期,支撑“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能力正在不断增强。
壮大基础 硕果累累
5451个技术机构、513家国家质检中心、382家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截至“十二五”末,全国质检系统已经形成了以四大研究院、认证认可技术研究所和国家质检中心、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等为龙头,以省市级技术机构、实验室和区域性检验检测中心实验室为骨干,以县级检验检测技术机构和常规实验室为基础的技术机构网络体系,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国家安全、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
800M核磁共振仪、离子淌度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毫米波散射参数测量系统、管道内检测仪……一系列高精尖设备相继投入使用,让奋斗在一线的质检“战士们”有了更锋利的“武器”。据统计,截至“十二五”末,质检系统已拥有科研、检测仪器设备79万多台/套,比“十一五”末的42万台/套增加了88%;仪器设备原值335亿元,比“十一五”末的140亿增加139.3%。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正是质检科技基础力量的不断增强、不断完善。检测机构和检测设备装备了一支高水平的质检科研队伍。“十二五”期间,这支队伍取得累累硕果:
锶原子光晶格钟准确度达到1.38亿年不差一秒,数据首次被国际频率标准工作组采纳,为我国未来在重新定义秒的国际问题上争得了话语权。从突破海上风电机组、基础一体化载荷仿真评估技术到建立特种设备基于风险的检验和寿命评价技术体系;从在进出口食品和工业与消费品检测鉴定、溯源等方面能力建设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到建立300余种快速高通量检测鉴定技术、试剂和标准物质……5年来,质检科技人交出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十二五”期间,质检系统共有13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他们是质检科技人的骄傲,更是质检系统的骄傲。
“十二五”期间,中国计量领域获国际互认的校准和测量能力(CMC)达1266项,较“十一五”增加了409项,排名由国际第9跃居第4、亚洲第1。
“十二五”期间,质检科技人共研制国际标准120项,占我国同期制定国际标准数的52.4%,国家标准1059项,占我国同期制定国家标准数的13.1%。
“十二五”期间,质检科技人在动植物检疫及卫生检疫领域解决各类科技问题约500个,为应对埃博拉病毒、防范美国MIR162转基因玉米非法入境等突发事件提供了全面支撑。
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数量达到1993件,其中国外产品在华保护16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达到14家。
顶层设计 高屋建瓴
2014年发布的《中国特色质检技术体系建设纲要》,是值得载入质检科技发展史册的标志性文件。在这份50多页、共计3万多字的文件里,首次清晰阐述了国家质量基础概念、明确提出了质检技术体系的内涵,并确立了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这不仅是中国特色质检工作体系的一大理论创新,而且填补了质检顶层设计的空白。
“创新”“空白”“首次”成为质检科技发展中的关键词。“国家质量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NQI)专项的诞生就备受瞩目。
“十二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现有科研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把分散在各个领域和部门的科技计划,连同“863计划”“973计划”等统一整合为新的五类计划。该计划要求链条式设计,一体化实施,这为质检科技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质检科技如何适应这一改革?如何更好地确立质检事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凝聚全系统科技人员心血的“国家质量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NQI)专项,最终得到了质检总局领导、科技部以及评审专家的认可和支持,成为首批启动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该专项首次对国家质量基础进行了整体性设计,提出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四大基础合力解决国家重大科技瓶颈问题,在国家科技层面得到高度认可。
另一项涉及全国30多个行业部门近3万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重大改革也拉开了大幕。2014年2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酝酿已久的全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工作正式开始。质检总局还会同中央编办开展多次调研并召开两次全国整合工作会议,印发《全国质检系统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指导意见》,有力推动了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改革和发展。
“十二五”期间,检验检测被纳入国家高技术服务业8大领域之一,国家优先支持发展。“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也被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务院文件。
“十二五”期间,质检总局专门制定《国家质检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大力促进质检科技成果共享及转化应用;《重点实验室认定管理办法》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管理办法》,为认定首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了科学依据。
“十二五”期间,还成立了质检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及其下属8个专业技术委员会和21个分专业技术委员会,为质检科技顶层设计提供了重要决策支持……
服务国家 可圈可点
2011年11月3日凌晨1时30分左右,“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器实现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在这一值得载入航天事业发展史册的事件中,由我国自主研制的激光冷却铯原子时间频率基准钟为对接系统的光学系统参量进行了准确计量,确保了对接试验的成功。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5年来,质检科技在为“抓质量、保安全”提供科技支撑的同时,还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表现可圈可点。
“十二五”期间,转基因产品的微量核酸富集、现场快速检测技术、IT产品信息安全认证技术等为严守国门、保卫国家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十二五”期间,自主研制的30MHz~1000MHz大型计量级开阔场、太阳光伏和LED计量技术、高精度激光二坐标标准装置”为产业升级献计献策。
“十二五”期间,医学诊疗设备计量标准和溯源体系研究成果、400余种食品检测标准物质、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等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技术支撑。
“十二五”期间,天然气等能源计量技术、特色产业领域国际标准、高精度缺陷定量检验检测技术等,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大大加分。
“十二五”期间,三峡工程水大流量在线测量技术、基于风险的特种设备事故预防体系研究为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添砖加瓦。
……
新的5年正向我们走来。质检科技人将更加深入地实施科技兴检战略,在中国特色质检自主创新道路上演奏出更加美丽动听的华章。
来源:中国质量报